高耸欲倾两丈有余的“天柱塔”。
佛图寺景区处于群山环抱、翠竹掩映之中。
高达60余米的三迭“飞来泉”。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余世磊本报记者刘辉文/图
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水利专家鲁之裕祖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父亲云南任上,后出任河南确山县令和清河道等职,尝读《太湖县志》,非常仰慕志书所载的司空胜景。及至回到祖居太湖县,听友人说:“太湖之胜非司空也,以峻故得艳称耳。胜,则必以佛图为最。”鲁之裕欣然游佛图山,认为友人之言不虚,并作《佛图山记》,极其赞美佛图寺胜景。
一
佛图寺之胜,胜在其风景的秀美。
从今天的寺前镇出发,沿弯弯曲曲的寺前河而上,行约十里,望群山中一山高耸,山上多怪石、杂树和翠竹。此山名大尖山,又称嵯峨寨。佛图寺就位于半山腰上。
近年来,新修的一条水泥公路绕山而过。不远处,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块长7.2米、高3米的巨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块屏风,人称“屏风石”,仿佛要把佛图寺与外界隔开。石上有明万历元年(1573)秋太湖知县王大漠《游佛图寺》五言诗一首,赞曰:“仙桥度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结构奇,凿空无斧质。”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脱落,尚有少数字句仍可分辨。
离屏风石不远,是几户普通的农家。转过一户人家的屋角,沿着拾级而上的台阶,进入一片茂林修竹中,绿叶婆娑,光影柔和。鸟儿在竹林之中叫唤着,声音圆润清脆,如佩环作响。曲径通幽,行不多远,“飞来泉”赫然在目。一道泉水,三折三迭,三迭三泻,从60米高的山崖上悬空跌落。泉流愈迭愈急,水声愈高愈远,“形如飞花碎玉,声若春雷滚动。风来泉雾飘飞,风定白练长悬”。如果春夏山洪暴发,飞泉形成瀑布,倾泻而下,场面十分壮观。崖壁间镌有“天上来”、“尘襟洗尽”、“且来观瀑”等题刻,将此景装点得益发幽奇。
路中有两巨石对峙,上覆一巨石,天然形成一门,俗称“禅门”、“山门”。门头有明末太湖知县李盛英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题刻“天就门”三个篆体大字,苍劲有力。门外侧面巨石上刻有蔡呈图《游佛图寺》,蔡呈图,太湖县人,号柴关居士,明末天文学家,事迹收于《古代安徽科学家小传》。进入门中,门内左壁上刻有无名氏行书阴文“洞门深锁”四字。门内右壁上刻有罗汝芳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题刻的“闵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盱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天石纪游”24个行书大字。罗汝芳(1515-1588),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南嘉靖年间进士,著名哲学家、诗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为汤显祖的老师,曾任太湖知县,仁政爱民,颇有文才,喜爱山水。陈时范,号望川,福建长乐人,嘉靖年间进士,诗人,官至云南布政使,为罗汝芳好友。罗汝芳考中进士后,即任太湖县令,从政之余,饱游太湖山水,留有不少题刻。斯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透过这些石刻,不难想象,在400多年前,他们流连于此的身影,让人心中平添许多怀古之幽情和敬仰之心情。
过天就门,登上一小段石级,便是佛图寺遗址。相传佛图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所建,故而得名。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古寺迭经修葺,气宇轩昂,香火鼎盛,“古寺梵钟”,名噪一时。香火最盛时有房屋一百余间。遗址仍可见其规模,分为上下殿,下殿为大雄宝殿,上殿为藏经楼,两侧寮房为僧人起居之所。寺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1996年,经太湖县宗教局批准,由僧人天悟在上殿遗址重修佛图寺,新寺较为简陋。看着这些残存的墙基、饮水槽等寺物,心中又不禁增添了许多沧桑。
沿寺后小径而上,有八正桥,桥边石壁上有陈时范题刻的一副对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对联边还有“披云石”的题刻。过八正桥、披云石,进一石洞,洞不大,但里面凉气袭人,爽意怡人,洞壁上有无名氏题刻的颜体“生白”二字。“生白”出自《庄子》,意思为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洞顶石罅中开一线,名“一线天”。
出了生白洞,便到了由明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的“天柱塔”。塔由五石垒而叠成,两丈有余,为一巨石自然风化而成,上粗下细,高耸欲倾。此石塔于悬崖之上突兀而起,无凭无倚,不能不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书万卷,如柱擎天。旧志载:“塔,仰睇之,帽趣落,风撼云移,虩虩如将下坠者。”崖端镌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所书“乾坤一柱”四个大字。
坐在塔下,放眼眺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令人陶醉。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山下的寺前河泛着点点金光,蜿蜒向远方的重峦叠嶂中流去,劳作的人们散布于田野之中,呈现出一片十分安宁而和平的景象!
塔后林间有一条小路,通祖师洞,洞较窄,仅容一人打坐,传为佛图澄修行打坐之处。
佛图寺的奇石怪泉,也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姑砌禅门嫂砌塔”便是其中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游玩,见佛图寺一无山门,二无石塔,便计议筑造山门和石塔。姑仙投机取巧,认为山门好造,就选择了造山门,嫂仙无法推却只好造石塔,二仙约好鸡鸣造就,结果姑仙先把山门造好,故意装鸡叫,嫂仙的石塔尚未造好,听见鸡叫,以为天就要亮了,只好弃之而去,故今天的天柱塔没有塔顶。
二
佛图寺之胜,胜在其历史之悠久。
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第二天上金殿,言及梦中所见,听臣下说起天竺国有佛,便派使者前往西域求法。不久,西域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着佛像和经书,随使者来到公元洛阳,开始译经建寺。
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最信奉佛教,据《后汉书o楚英王传》记载: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当时楚的封地以现江苏徐州为中心,涉及江淮大片区域。后因人告密刘英谋反,明帝废去刘英楚王封号,发配丹阳(今安徽宣城)的泾阳。第二年,刘英自杀于丹阳。可以想象,受刘英影响,其属下和封地内信佛者肯定不在少数。本身极具生命力的佛教经这些人传播,很快就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如草木郁郁蔓延开来。因此,差不多在佛教传于我国的同时,佛教就传入了安徽,有些信徒毅然出家,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安徽临淮人严佛调就是中国第一位出家的僧人,他与人合译了大乘重要经典《法镜经》。
太湖县是安徽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佛图寺便是证明。
旧《太湖县志》对“佛图寺”有记载:“晋佛图澄建,有石塔。”佛图澄(232~348),天竺人,或谓龟玆人,俗姓帛,具有神通力、咒术、预言等灵异能力。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至洛阳,年已79岁,时值永嘉乱起,大师不忍生灵涂炭,策杖入石勒军中,为说佛法,并现神变,石勒大为信服,收敛杀戳,并允许汉人出家为僧。石勒死后,石虎继位,尤加信佛,奉佛图澄为大和尚,凡事必先咨询而后行。36年间,建设寺院近九百所,受业之弟子达万人,追随者常有数百,其中堪以代表晋代之高僧者,有道安、竺法首、竺法汰、竺法雅、僧朗、法和、法常、安令首尼等。这是佛教传于安庆的最早文字记录。
有专家考证,佛图澄一生不曾游历江南。太湖县的佛图寺为其弟子所建,是有可能的。
唐宋期间,佛图寺一度辉煌,为江南名寺。南宋、元至明初,佛图寺在战乱屡遭破坏。
明后期,太湖知县罗汝芳、王嘉宾、詹吉贞相继捐建。万历太湖知县县顾造给禅院篆照,永免编谣,不受僧会管辖。
明清两朝,罗汝芳、蔡呈图、翁溥、马人龙、吕贯等地方名流常游于寺,留下大量赞美佛图寺的诗文和石刻。明代郡庠生、著名天文学家、邑之名士蔡呈图《游佛图寺》云:
老树修篁曲径开,清幽宛是小蓬莱。
空中宝塔擎云出,天上飞泉喷雪来。
岩壑半虚林作屋,洞门高接石为台。
却寻读易当年处,屐齿重临破绿苔。
清初诗人马人龙《游佛图寺》云:
群山高拱佛图孤,却望群山万佛图。
白白水田低远树,苍苍秋色下平芜。
石门不掩月来寺,竹叶有声泉到厨。
仙塔旧传仙子造,到今欹侧五云扶。
明代罗汝芳有联:
秋月春花凭领略,晴雷暑雪任奔腾。
还有宋人有联:
悬岩撑古塔,峭壁砌山门。
古诗赞曰:
载道寻春到佛图,石门不掩几千秋。
仙塔层层看欲倒,芳景怡人去复留。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游览佛图寺时留下的这些大量诗词歌赋,被能工巧匠雕刻其间,堪称是对佛图寺名胜的真实写照。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佛图寺的佛教文化内涵,而且为我们后人研究佛图寺留下了一份珍贵难得的佛教文化遗产。
清乾隆年间,佛图寺产被僧侪败光。道光五年,住持振宗重建。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佛图寺被太平军焚毁,石刻破坏严重。
民国二年,僧正修清理山界,重修寺庙,不久又遭兵毁。
一代宗师赵朴初出生于安庆,生长于寺前河畔,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民国七年(1918),11岁的赵朴初曾跟父亲游览佛图寺及其石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住在佛图寺下的教师蔡俦琨写信给赵朴初,同时附寄了由寺前文化站余传明编的《佛图寺简志》。赵朴初回信蔡俦琨,信中谈及:“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并希望:“将来有机会回乡,当往一游。”1990年,赵朴初回故乡视察,关注佛图寺的建设和摩崖石刻的保护。可以说,佛图寺及其周围的寺庙,影响了年少的赵朴初,在他的心灵早早植下了佛种慧根。
1982年,太湖县人民政府公布“佛图寺摩崖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经太湖县宗教局批准,恢复建设佛图寺,占地1138平方米,住持僧天悟,常住僧人三人。
2003年,寺前镇人民政府成立“佛图寺摩崖石刻保护委员会”。
三
佛图寺之胜,胜在其大量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
佛图寺环境优美,怪石翠竹满山,幽洞流泉点缀其中,天然造化,鬼斧神工。以明清游人为主,题留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共约40多处,相对集中于几个景点,形成了屏风石石刻、天就门石刻群、飞来泉石刻群、碧云岩石刻群、天柱塔石刻群、祖师洞石刻。佛图寺及其摩崖石刻曾被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中国佛教两千年》等重要书籍。
2010年5月17日,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八位专家前往佛图寺考察,认为佛图寺风景历史和大量摩崖石刻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和文物保存价值。目前,有关单位正在准备为其申请国家文保单位。
佛图寺以佛图澄所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占地虽然不大,但以至今保留的大量摩崖石刻为主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珠联璧合,使佛图寺成为江淮地区一处极为精巧的名胜风景区。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于汉明帝传于中国,又随楚王刘英流放安徽而播洒于江淮地区。佛图澄及其弟子云游各地,于此建造佛图寺,有力地证实了当时江淮一带佛法的盛行。许多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无法辨清题者及年代,但从中可知佛图寺年代的久远。佛图寺就像一粒佛教的种子,很快在此开花结果。自佛图澄后,二祖慧可来到太湖,卓锡于距佛图寺不远的狮子山、司空山,使中国禅宗发扬光大,近代则产生了佛学大师赵朴初。这些不同时期的摩崖石刻,展现了太湖县佛教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精美的书法艺术。石刻有的出自名家,有的出自无名者,楷、草、隶、篆诸体,阴、阳、勾皆备,大字见方,小字数分,行笔运转方圆并施,章法布局依山就石,诠释着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题刻者众多,各人艺术修养、书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遵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气势夺人,争奇斗研,异趣横生,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特别像“天石”、“奇石”等石刻,端庄稳重,气度恢弘,虽然不知题者姓名,但不让名流,堪称书法精品,极具审美价值。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高超的文学艺术。这些石刻多见景而题,以文字配景,题写者多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几首游山之诗,大处着笔,洋洋洒洒,占据大块的岩石,生动地写出了佛图寺秀美之风光和游者怡然之心情。而随处可见的小题,以一两妙词,写景状物,如“球琳”、“生白”、“洞天深处”等,极其准确而生动地毕现佛图寺之胜。而像罗汝芳等明人的题刻,行文和书法都极其随便,展示出极其丰富的人文情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观赏、品味这些石刻,让人陶醉于其浓厚的文学氛围里。
佛图寺紧临国家4A级风景区花亭湖,与天柱山相距也不到二十里,又是名人赵朴初的故乡。尽快恢复佛图寺旧日大观,加快建设寺前镇区赵朴初文化公园,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和繁荣地方文化必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闻推荐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第315期 农历庚寅年六月廿二周刊部地址:太湖县新城熙湖路2号(县委一楼) 邮政编码:246400 电话:0556—4169698 电子信箱:thxxs200506@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邮发代号25-...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