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倾盆大雨还是集中下了一整天。
记者冒雨深入弥陀镇铁林村采访,在村部见到了从一公里之外的杨灯组市级地质灾害点临时转移安置过来的詹绪明夫妇。
“前两天的大雨把我家屋后的山体冲垮了,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安全,我担一片子心。10号晚上12点钟,镇里联系点干部张焰华、村支书詹金雷、副主任戴应林在巡查灾情时就连夜赶到我家,将老两口及时搬进了村部居住,并设法解决吃饭问题。现在,我确实住的安心了。”59岁的詹绪明激动地说。
提起地质灾害点,不仅是杨灯组詹绪明等130多名群众的一块“心病”,更是县里和镇村干部长期挂在心中的一大“隐患”。
杨灯组地处深山,四面环山,海拔400多米。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县国土部门专家亲临现场勘察和监测,认定这里为大型危险等级、中型危害级别。直接受到灾害影响的共有该组42户130余人,间接受到威胁的有61户260余人。 50年代,该组附近山体裂缝一公里多长,一米多宽,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头砸毁了一家父子二人的性命;80年代末,山体开裂400多米长,下陷5处;1998年山体滑坡压垮了一户猪圈的两头生猪;2004年山体裂缝300多米长,10多公分宽。7月13日,当记者与镇村干部翻山越岭来到灾害点时,此处山体已经裂缝800余米,再次出现了新的险情,对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上下各级部门领导引起了高度重视,在2006年、2009年先后迁移12户、16户,相对集中安置在两里之外的戴家组和河徐沿线建房为主。村里还结合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24万多元,对安置点实施“三通一平”、垒石结摆、铺设下水管道,利用上级补助和自筹资金的方式,搬迁农户已经集中新建楼房28栋。同时,还有部分村民已在弥陀街区、县城建房或租房居住,仅有8户五保户、特困户仍然住在地质灾害点。在当前的防汛特殊时期和山体裂缝险情面前,该镇及时将詹绪明、詹诗旭等8户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予以临时安置。
“以前,住在山头老屋里时刻担惊受怕,特别是每逢下雨,屋里都进水,连晚上也不能睡个安稳觉。可现在好了,去年初,村里干部给我帮忙选择屋基、征用土地,在村部附近建起了240多平米的楼房,开了个小商店,有时我还外出打工,一年有个两万多元的收入,生活也算过得来。尤其是住在这里觉得心里完全踏实了,总算彻底离开了那个不安全的地方了。”站在一旁的詹绪刘夫妇十分欣慰地对记者说。
据统计,弥陀镇共有省、市、县级地质灾害点61处,涉及全镇11个村居418户1768人。2006年以来累计搬迁138户462人。此次汛期,又及时搬迁转移13户39人。
同时,为了切实做好防大汛、抗大灾工作,该镇党委政府视为当前压倒一切工作的中心,镇村干部全部到岗到位,不许请假,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灾之中,日夜蹲村跑片,走村访户,摸清灾情,及时排险。镇里已经组织了30人的民兵预备役队,随时待命,随时抢险;各村居也紧密结合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创新“我奉献、我承诺、我争先”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纷纷组建了以党员为主体的20人以上的党员突击预备队,将防汛抗灾的重点放在10座小二型水库、大山塘、主河堤和地质灾害点,做到24小时值班,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报告灾情、及时处置险情;尤其是重点关注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和边远山头地区的农户,加强跟踪巡查,及时防范灾情。
(本报记者 刘辉)
新闻推荐
7月11——12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莹纯在市水利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我县检查指导防汛抗灾工作。县领导章松、应杰苗、程志翔、聂万健、杨美华、汪平及县水利局负责同志分别陪同检查。...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