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七月初的那场60年一遇的强降雨,给我县城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位于小池镇立新圩内的白庙村有8个村民小组房屋被淹没,近千名村民遭遇了洪涝之苦。洪水退却之后的灾区群众身体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的看病就医是否得到保障?
7月23日上午8时许,记者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白庙村探访。
“安然无恙”,现年55岁的村卫生室主任张胜华充满信心地用四个字简要概括了大灾过后村民们的情况。
8:30,75岁的堰西组村民王银生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卫生室就诊。村医陈义忠热情地接待了王老,并给他开了药,用去药费近40元,即时结报了20元。
9:20,干净凉爽的村卫生室里,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就医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普通感冒,但没有出现一例灾后肠道传染病”,村医左登伍一边负责登记,一边告诉记者。
10:54,据登记显示,来卫生室门诊人数达到20人,即时结报16人,结报药费632元。
据卫生室主任张胜华介绍,白庙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近5000人,日门诊量达到40人次。去年7月26日始,整合全村7个医疗点、9个村医,实行一体化管理,使村卫生室内部医技力量得到了整合,村医加强了医疗协作,群众看病更加安全了。村医值班、巡诊制度化,实行了门诊统筹后,群众看病、结报也更加便利了。结合村情实际,卫生室对9个村医报酬实行一视同仁,推行“百姓选村医”,村医认真履行各自岗位职责,年终依据村医门诊次数、考勤制度、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情况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评出一、二、三等奖,提高了村医的积极性。实行一体化以来,白庙村卫生室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847份,组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468人,每月都对高血压等重点监测人员进行防治巡诊。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去年全村新农合结报数额达到13万元,其中有5万元直接补贴了参合农民,使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11:13,村医方胜林的手机骤然响起,“周屋组章玉枝老人老毛病又犯了”,看了来电显示,方胜林拽上村医黎文格,带上了一些必备药品就往周屋组赶。“章老有64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同时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眼静脉管出现问题,双眼能见度较差”,方胜林边走边告诉我们章老的病情。到达章玉枝老人家后,方胜林给老人测量过血压,告诉老人夏天的一些防范事项。黎文格还给老人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卫生室正在给老人办理“慢性疾病医疗卡”,解决了像她一样的慢性病患者不住院、但常年要用药,只要凭门诊、购药发票也能报销药费的问题。“这真是太好了”,老人的儿子刘章海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两个常年在浙江湖州打工,老人生病村医服务上门,平时看病可以赊账,年终集中结付,因为有这样的好制度,加上村医无微不至的服务,“老奶奶一个人在家,我们放心!”
11:30,两名村医又专门赶赴陈名组,帮助因受洪涝侵害的养殖重灾户陈喜乐家猪圈喷洒强碘消毒剂,预防夏季畜牧肠道传染病。
前期的强降雨致白庙村不少家禽淹亡。确保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该村卫生室的“第一要务”。村卫生室9名村医实行了包保责任制,深入各个组,开展群防群治,大打防疫歼灭战,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同时发放消毒药品,对灾区饮水、环境实行日消毒,及时收治因灾发烧、感冒灾民20人。对30多名心脏病、年老体弱等特定人群,实行提前告知制度和重点保护。对养殖重灾户、集中点,进行了地毯式消毒,确保了灾后人畜安全。
【相关链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进程,出台了《太湖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办法》,在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到10月底,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将覆盖全县174个行政村;到12月底,所有村卫生室将全面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全县参合农民持卡就诊,将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村里能报销”,老百姓看病就医将更加方便、实惠。据统计,去年全县参合农民新农合即时结报318298人,补偿金达到5153.89万元,平均住院补偿比达到55.68%,补偿率为全市最高,被评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
(本报记者 陈振伟 通讯员 张英)
新闻推荐
时下,全县农村“三资”清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群众对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问题关注已久,是一直以来农村老百姓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随着这次“三资”清理工作的深入,牵一发而动...
太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