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小县城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四乡八镇,在县城各中小学校附近租房而住,一般租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面的摆设极其简单:一张床、一张普通的桌子、几把小木椅、几个大大小小的塞满衣物等用品的纸箱、几条横拉着的晾毛巾衣服的线,再加上开水瓶、脸盆、碗筷等用具,就是全部的家当;他们的生活看上去很轻松,买买菜、烧烧饭、洗洗衣服,部分人就近打点工,但他们却都担负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陪孩子读书。在他们的心中,孩子是第一位的,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成才,能有美好的未来。在圈子中,他们被称为“陪读一族”。那么,“陪读”的生活怎么样呢?
故事一:“自己没学到知识,希望孩子能念好书,出人头地。”
9月7日上午,记者在新城二小后门口的街道上见到陈女士时,她正和几名妇女在一起拉家常。
陈女士是晋熙镇岔路村的村民,四年前,她的孩子转到新城二小读书,她也跟着加入了“陪读”的行列,目前和孩子租住在二小后门口的街道上。
“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比如,可以学电脑啊,可以参加许多有趣的课外活动啊,接触面也广一些,对他的成长应该有好处吧。”这是陈女士一家将孩子转到城里学校读书的初衷,言语中,那份深深的关爱流露无遗。
陈女士说,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老公长年在外打工,父母在家种点田地,以前自己也和老公一起出门,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把心思都放在照顾孩子身上了,毕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啊。孩子转到县城来读书,来“陪读”是肯定的,可每月的开支不小,一年下来,光自己和孩子的开销就要一万多元,老公挣的钱也就够一家人简简单单的生活了。其实,现在自己也想找点事做做,缓解经济压力,却因为要配合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接送、买菜、烧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有一个孩子,就是生活再困难,也要为孩子读书。自己没学到多少知识,希望孩子能念好书,出人头地,走出那个山村。我们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陈女士的目光是那么坚定。
“陪读”生活开始后,陈女士每天的安排就是以孩子为圆心,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学、放学,什么时候做作业,从不会有差误。她每天最充实的时候就是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她的责任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睡好、准时上学、按时写作业,而且要照看好孩子不去学坏,不上网吧,不玩危险的游戏等等。
陈女士说,现在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好像觉得挺轻松的,其实内心过得并不舒畅,也有点像出门打工的生活。租住的房子空间小,房租还一直见涨,吃喝住都在一块,对于孩子读书来说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毕竟不是自家的房子,住的没那么随意;说是陪孩子读书,可自己没多少文化,辅导不了孩子,只是表面上监督孩子学习,好在孩子还比较听话;精神生活很空虚,自己基本上没什么兴趣爱好;不能照顾到父母,只能逢周末回去帮父母干点活,会有些担心。一想起来,就会有许多烦恼。
说起自己的未来,她似乎有些迷茫,“家里今年也在盖楼房,借钱盖的,一是让父母在家住得舒适点,二是为自己的以后着想吧。等陪孩子读完了高中,孩子上大学去了,就回家去住。只要孩子走出去了,自己回农村住也无所谓。”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争气,读书成绩好,将来有出息。”陈女士眼里充满了爱和期盼,“我打算陪孩子一直读完高中,读初中搬到初中附近住,读高中又搬到高中附近住。到陪孩子读完高中还有7年的时间,如果有适合我们这样的人群居住的廉租房就更好了,负担可以减轻些。”打算将陪读进行到底的陈女士乐观地生活着,简单着自己的简单,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故事二:“家里没多少田地,来县城既可以找工作,又可以陪读。”
在陈女士住的这条街道上,还有几十名这样的“陪读”家长。大部分是妈妈来陪,爸爸出门打工;也有一些是爷爷奶奶来陪,爸爸妈妈都出门打工了;极少数是爸爸妈妈一起来陪的。晋熙镇花凉亭村的朱先生、王女士就属于这极少数的人群。
他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时就来到了新城二小,现在在该校读四年级,他们已经有6年租房住的经历了。
9月7日,记者走进他们租住的房子,一进门,房间的一切一目了然。一张大床,一张四方桌,一组旧木柜,一个圆木火桶冬天烘火其它时间当凳子坐,倒是一台小而旧的电视机、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脑让这个房间里显得有些生气。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又在隔壁租了一间房,专门给孩子住。在房东家的过道里,放着一个简易的灶具,这就是他们烧饭的地方。
朱先生告诉记者,家里的田地不多,以前主要是出门打工挣点钱。考虑到长期出门不是长久之计,去年回来和别人合伙买了挖土机,现在在家门口开挖土机。妻子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读书,管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等,空余时间就去找工作,曾在县经济开发区的工厂里上过一段时间的班,但有时候时间安排上有冲突,今年干脆从厂里接些小订单回家做,一天也能挣20多元钱。
“现在什么都涨价了,每月一家三口的开支要1000多元,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可为了孩子读书,吃点苦不算什么。”王女士淡淡的笑了,“一个屋里像我们这一层的大部分都出来了,谁不想孩子更好呢?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以后孩子应该不会埋怨做父母的吧。”
像朱先生这样的,他们努力奋斗着,总希望有一天也能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立足的地方,即使自己不能实现这个愿望,也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故事三:“孩子还是懵懂期,这时候最需要关心,‘陪读\’能陪出个大学来也不错啊。”
9月9日,在太中东大门对面的巷子里,不时飘出浓浓的鸡香。循着香味,记者见到临巷的一间厨房门敞开着,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里面忙碌着,香味就是从这里飘出来的。
这是一间只有几平米的厨房,在厨房的案板上、搭起的小木架上,依次排开放着10个液化气灶,旁边摆着10个液化气罐,大部分是单灶,少数灶旁放着酱油、盐等调料。厨房里有一个公共的洗菜池。
正在烧饭的中年妇女姓王,来自百里镇,是专程来县城租房陪读的,她的孩子今年在太中读高三。王女士一边熟练地翻炒着,一边说:“孩子读高三是关键时期,要照顾好。担心孩子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担心孩子乱花钱,又担心孩子吃不好休息不好,总觉得只有在自己身边放心一些。”
这时候,厨房里又进来一个人,端着一些腊肉和新鲜蔬菜,一进门就忙开了。刚进门的女士姓汪,来自天华镇。“开学前,孩子回家要求了好几次,一定要我下来陪他,只好来了。主要是生活上照顾多一些,以前他在小饭店里买饭吃得较多,钱也花了,却还吃不饱,现在我来烧饭,每天要专门为他烧点好菜,加强营养,他吃得可香啦!看他那么能吃,我做饭做得也开心。”
汪女士说:“上高中的孩子挺难管的,你说他懂事吧,又似乎不太懂事。有许多是非自己还不判断不准,大人在身边,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心里也健康些,做父母的,不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吗?
汪女士介绍,陪读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晚上要12点左右才睡觉,大部分时候是菜市场、厨房、住房三点一线的生活。陪读的居住条件很简朴,除了租住的房间,房东一般会提供公共的厨房、卫生间、洗衣池,只带了些平常换洗的衣物,毕竟是临时性的,谈不上享受什么。别看租的房间不大,这样的“黄金地段”房子却十分抢手,即使房租年年涨价,房子还是很难租到,往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才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陪读”成了时下家长中时髦的话题,每到开学时,浩浩荡荡的陪读大军就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学校周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惜金钱和时间陪伴孩子。那么,“陪读”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有关专家认为,无论父母陪读给孩子带来了多少方便,其副作用远远大于正面影响,家长的苦心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帮助他们独立,要放手让孩子慢慢适应社会大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辨别是非,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本报记者叶玲玲)
新闻推荐
9月25日,汤泉乡,赵河村村干部正在进行水库移民后续扶持项目公示。据了解,在后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太湖县各乡镇,村均对项目组织开展了公示活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收到很好的效果。 &nbs...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