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章松(左三)视察惠民村畜牧养殖小区?
县长应杰苗(右二)视察惠民村土地置换项目?
商贸区建成掀起村民创业潮?
土地置换带来丰收景象?
村部大楼
农家书屋
商贸新街
环境管护
村组道路
养殖小区新仓镇惠民村地处长河之滨,是皖西南商贸客流聚散地之一,是我县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002户,农业人口4086人。
惠民村交通便利,是太、望、怀、潜四县的交通枢纽;全村耕地3400亩,是我县有名的“粮仓”;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2008年被评为省级专业养殖示范村;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商贸区商贾云集,日渐繁华。2009年,该村被评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金秋时节,行走在我县首批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仓镇惠民村,迎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改革发展的浪潮,目之所及是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田野里棉桃吐白,瓜果飘香,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楼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加工厂内机器运转不停;干净的畜牧养殖小区内,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嗷嗷待估;逐渐成形的村中心区,办事大厅、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室、学校等设施齐全,秩序井然……
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的村民们一个个喜上眉梢,赞不绝口:“路宽了,好走了”、“环境美了”、“大家的口袋鼓起来了”、“邻里相互之间更和睦了”、“乡风文明了”……站在新集贸区街头,感受着强劲的发展律动,村主任李劲松喜悦地说:“在县委、县政府和新仓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几年来,我们走科学发展之路,抢抓惠农政策机遇,逐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猪产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惠民村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的确,今天的惠民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阔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养殖业助民奔上致富路
“哎呀,你们早来一步就能看到我家卖猪了,是望江的猪贩子上门来收购的,刚刚卖了9头猪,进了2万多元钱。这批猪还存栏了100多头,个个壮得很呢。”10月28日,记者一走进该村的畜牧养殖小区,养殖户周德文连忙迎了上来,告诉我们这个喜讯,那高兴的神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在他家的猪舍里,一头头壮实的肉猪正惬意地摇着尾巴。周德文是村里的养殖大户,有着十几年生猪养殖历史,现在村里的畜牧养殖小区内建起了2栋猪舍,年出栏生猪达500多头,年获利达十几万元。靠着从事生猪养殖业,周德文家里建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好日子。其实,在惠民村,靠生猪养殖走上致富路的,远不止周德文一家。
村党总支书记王爱娥介绍道,惠民村的一些村民原来主要从事烟花爆竹的生产,给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杜绝安全隐患,村两委瞄准了村里交通便利、信息易流通等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参加产业结构调整,从事生猪养殖业,带动了一大批人。如今,村里从事生猪规模养殖的就达400多户,最大规模养殖户年出栏达1000头以上,全村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以上,村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2倍。惠民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大村, 2008年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生猪专业示范村。
站在该村畜牧养殖小区内,放眼望去,一条崭新的宽阔的水泥路从村级公路延伸至小区门口,一排排现代化标准猪舍整齐地排列着,猪舍的四周种上了花草树木,猪舍之间是一条条水泥砌成的排污沟。令人惊奇的是,小区内及四周没有异味,没有蝇虫,与前几年该村的环境状况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想起以前的环境状况,村民们还不停地摇头。原来,生猪养殖业在该村发展迅速,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规模上去了,但接踵而来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一开始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村民大多是房前屋后搭建猪舍,四处排污,导致污水横流,苍蝇成堆,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这种状况引起了新仓镇党委政府和该村两委的高度重视,既要增加村民收入,又要改善生活条件,如何才能妥善处理好养殖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为此,该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大胆转变养殖方式,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该村一方面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和协会支部,将养殖户集中到协会中来,学习养殖技术,方便服务和管理。一方面在长河荒地处建起了近100亩的畜牧养殖小区,总投资1200多万元,于2008年新建了28幢现代化的标准猪舍,将一家一户分散饲养的养殖户集中到小区里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和统一服务。小区建成后,原来一家一户分散饲养方式逐渐向专业化养殖模式转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科学饲养水平不断提高,成本得到节约,收入比以前增加了。目前已有20多个养殖大户进入了养殖小区,该村的第二个养殖小区正在筹划中。
首批进驻畜牧养殖小区的周德文说:“养殖小区的条件非常好,有专门的排污沟、粪便处理池,进小区修了水泥路,运送饲料和猪都很方便。养殖户集中在一块,在销售信息、防疫等方面还可以互相交流,有好处。最主要的是,有了这个养殖小区,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他还说,村里许多人养猪都发了财,有不少养殖户自己买了车,到小区来养猪都是开着小车来呢。
生猪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使其产业链上饲料加工、配送,仔猪购销、肥猪销售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产业体系。仅饲料加工方面,全村就有30多户建起了饲料加工厂,不仅供应本村养殖户的饲料,还向周边村、镇出售,大户每年要出售饲料1000多吨。10月28日,在村民周跃南的饲料加工厂门口,杨元组的周盛来正将一袋饲料装上车,他告诉记者,他家今年养了30多头猪,要进3万多元钱的饲料,现在进饲料不用出村,时间短,成本低,方便多了。在周跃南的加工厂里,工人师傅正紧张地将饲料装袋,一袋袋饲料鼓鼓囊囊地从生产线上传出来,蕴藏着无限希望。
中心区聚民展现靓丽景
10月28日,午后的阳光照在人身上特别舒适,滋生些许慵懒。但位于惠民村中心地段新建的商贸区,依旧繁忙、热闹。宽阔平坦的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旁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超市、建材店、服装店、饭店、摩托车店、农机店、小商品店、土特产品店、饲料店等等,栉林节比,货美物丰。
该商贸区原是新仓镇的农贸市场,原来只有一条沙石铺成的主街道,店铺主要集中在主街道的两旁。一遇到雨雪天气,街道泥泞不堪,群众来往极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经营户的积极性。近年来,村两委把改善农贸市场环境,建设商贾云集的村级商贸区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原来的基础上,拉开了整治环境、扩容建区的帷幕。该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新修了惠民路、南渠路等道路,并沿道路进行房地产开发,使贸易区逐步形成了“六横四纵”的格局,吸引了更多村民前来办厂开店。为了给商贸区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该村还建立了环境管护制度,沿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摆置了150多个垃圾桶,选定6个专职环境管理清运人员,负责监督管理街道环境、清运垃圾。
商贸区街头,村民李锡林正在自家创办的服装厂门口忙着整理服装原材料。李锡林原来一直在湖州打工,这几年,看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商贸区发展得很快,于是萌生了回家乡发展的念头。2006年,李锡林回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开始在家里做,规模较小。渐渐有了一些积累,于2008年在新建的商贸区租赁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主要从事订单服装生产。目前,他的固定资产达30多万元,每年成品衣的产值达100多万元,他的服装厂还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30多人就业。李锡林说:“现在家门口的交通方便,人气较旺,对我们创办企业来说条件非常好。不仅如此,村里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厂房、资金等方面都予以我们大力支持,我们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办厂的前景非常好,我还想扩大规模呢。”在他厂里做工的该村村民王爱林也插话说:“我原来也在湖州打工,照顾不到家,很烦恼。没想到现在村里发展得这样快,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很好的事情做。我去年就回来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商贸区的建成,不仅激发了该村村民的创业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向中心区集聚,将农业经济与商贸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农村经济的新天地。如今的商贸区,仅村民们创办的服装加工厂就有十几家,而各类经营户达到了300多户,比前几年增加了60%。除吸引了本村村民外,还吸引了小池、潜山等地的农民来此创业,扩大了惠民村在周边村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据村民们反映,商贸区的商品齐全,特别是适合农村的小商品多,逢年过节的时候,整个商贸区人来人往,车子川流不息,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这儿购物,热闹非凡。
商贸的集聚、人流的集聚,使该商贸区迅速成为该村的中心区。为了进一步便民利民,该村在中心地段选址新建了村部大楼,将计生服务室、党员之家、农家书屋、办事中心等合而为一体,中心区成了惠民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使惠民村成为新仓镇的一张靓丽名片。
民生情暖民普惠千万家
“村里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后,我从原来50多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搬出来,在路边盖起了楼房,现在一家人住起来宽敞了,稻呀、棉花呀也能直接拉到家,方便多了。置换出来的土地统一平整后,我今年全都种上了棉花,可逮住时机了,现在棉花的价格还在蹭蹭往上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10月28日,在该村李楼大屋李新淼的新楼房里,李老汉一个劲地夸党的惠民政策好,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李新淼一家因土地置换住上了新楼房,还增加了田地种植面积,一举两得。
据了解,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集约节约用地,该村于去年实施了土地置换项目,置换面积达220亩,共拆迁旧房屋120户。通过置换、整理后,充分利用过去废弃的塘、沟、渠等,新增耕地面积200多亩。目前置换区已全部种上了农作物,且农作物长势喜人。土地置换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催生了一批种植大户,对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现在孩子们上学条件比以前更好了。”该村原来有红合小学和李楼小学两所完小,校舍条件都不太理想。2009年,村两委本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的宗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村中心地段新征土地12亩,投资15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现代化的教学楼,将原红合小学和李楼小学的师生集中起来,形成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完小,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为发展现代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村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改善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该村的发展源动力。2008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八支渠路、李楼大屋路、曹屋路等村组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投入50多万元,对本村境内的三支渠、五支渠、六支渠、八支渠和十支渠进行了疏通,石砌沟岸,并新建了堤灌站1座,解决了2600多亩农田用水问题;积极筹建村卫生室,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已选好址,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村主任李劲松自信地说:“这几年,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变了,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新农村规划及建设目标要求,加大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迎难而上,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开创惠民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徐桥镇上下一心,全力以赴,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做到了“五到位”。 一是宣传到位。做到“六普”宣传画、宣传标语贴起来,大幅布质标语挂起来,《通知》、《条例》、《一封信...
太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