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宣传公众号
贵港日报公众号徐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今天我们学习的字,是《千字文》里的“地”字。
“地”属于会意兼形声字。在金文里边,“地”和“隊”同源,意思是一头猪从高高的山崖掉到了地上。
后来“隊(zhuì)”字在底下加一个“土”,变成“墜”,经过简化,就是今天“坠落”的“坠”字。
而“地”呢,在篆书里是由“土”和“也”组成的,“土”是义符,表示意义,“也”是声符,表示读音。金文的“也”字,像是古人洗手、洗脸用的容器“匜”,和“地”的读音相近,所以它是表示读音的声符。今天我们把它念作“也”,读音已经相差很远了。
“地”的本义,指土地、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名句。
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很多土地的人,被称为“地主”,是名声不佳、形象很差的一个阶层,往往和“恶霸”连在一起。但是“地主”这个词,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指占有土地、不劳而获,专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而是指土地神。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shàn)书》中写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游海上,拜祭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里边,“天主”排第一,“地主”排第二,此外还有“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等等。这里的“地主”,就是土地神。
“地主”的另外一个意思,指所在地的主人,是相对于外面来的宾客而言的。比如我们说“尽地主之谊”,意思就是一个地方的人,以主人的身份,招呼、接待从外边另一个地方而来的朋友和客人。
最后我们讲一个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朝廷当大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有一天突然收到家里人写来的一封信,说隔壁邻居吴家想霸占张家的空地,请他赶紧出面阻止。张英看完信,回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大概意思是说,万里长城都保不住秦始皇,吴家要把墙砌过来,那就让他三尺吧。张家人收到回复,就把地界撤回了三尺。吴家见张家让了三尺,非常感动,也把房子的地界退了三尺。结果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一场剑拔弩张的土地纠纷,由于双方的礼让,很快便平息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如何妥善地处理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下期再见。(讲课音频请扫码关注贵港宣传、贵港日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份以来,桐城市金神镇根据2018年全镇脱贫政坚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围绕脱贫攻坚“1234+N”等重点工作,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春季会战”工作开展。该镇首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两帮一查...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