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军文/图
晚清同治年间,理学家、曾国藩幕僚方宗诚在安庆小二郎巷买下一座院落,后又在小南门街买下更大的院落,两座宅院背靠背。据一直居住在小南门的杨积善老人回忆,并结合文献史料,基本可以判定方家大院(贲巢)位置。杨老小时候经常从小南门街进入方家大院,有三进深,都是两层楼,到后院后再穿过平房到小二郎巷。方家大院是同光体皖派大本营,徐铁华、金子善曾在此租居,现已片瓦无存,唯连接小二郎巷老宅与小南门新宅的院落尚在,立于其间,依然能感受往日贲巢深厚文脉。
鼎革之际,方守彝抱一贲卦,号贲初,亦将居住的小南门院落命名贲巢。出生在贲巢的方令孺、宗白华,还有在贲巢居住过的方玮德,后来都成为新月派诗人,可谓贲巢清音。
清末小二郎巷方家老屋是方宗诚柏堂学大本营,曾国藩皖江幕府时期,贵州大儒莫友芝在此居住,方宗诚迁入后,奋力著书,创立柏堂学。老屋后院有一棵梅花树,桐城名儒姚慕庭、徐椒岑、郑福照、张涧泉常在梅树下谈学论道,方守彝、姚永概侍坐聆听,一幅皖江立雪图。方宗诚门下姚永楷、姚永朴、萧穆、阮仲勉也都曾在此居住。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创办桐城学堂,也在小二郎巷方家老屋居住了一个多月。时令冬月,大雪纷飞,后院梅花盛开,雪光花色掩映窗户,吴汝纶在窗下静静地点校毛诗,过录姚姬传先生评点古诗,这是他人生最后的时光。
勺园位于桐城城南,毗邻六尺巷,为方宗诚故居,同治年间方宗诚迁居安庆城南小二郎巷,光绪三十二年(1906)方守彝、方守敦兄弟分家,方守敦一房迁回桐城祖居勺园,方玮德、舒芜出生于此,现仍为方氏族人居住。以勺园为中心,方守敦周围在桐城聚集了一批诗人,而在省城安庆贲巢,以方守彝为中心亦聚集一批诗人,相互酬唱,方守敦《凌寒诗稿》与其兄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以及同光体皖派姚永朴、姚永概、徐铁华、李范之、陈慎登、潘季野、韩伯韦、赵纶士、胡渊如、程演生诸人诗集,构成了晚清至民国皖江人文画卷。兹录方守彝民国癸亥元旦诗:“江山如旧又新年,手拄霜颠望远天。何日春风荣大地,翁家庭草也生妍。”
方守敦1865年生于安庆南门小二郎巷,直到四十二岁才迁到桐城勺园,应该说与安庆名士陈独秀是很熟悉的,方守敦年长陈独秀虽只有十几岁,但与其兄方守彝相差二十几岁,按行辈讲与陈独秀嗣父陈衍庶是一辈的。 1938年省垣安庆抗战沦陷,第二年方守敦在桐城病逝,漂泊江津的陈独秀作挽联“先生已死无乡长,小子偷生亦病夫”。据杨沪生先生提供的父亲杨永直(方守彝孙子方璞德)资料汇编,陈独秀与方守彝几个儿子都交往甚密。流落江津期间,陈独秀夫妇曾寄居方孝远家中,有诗《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一首》。某日杨永直来江津看望叔父,陈独秀见后深深鞠一躬,道:“方府五少爷。”老境颓唐,已无往日侠雄气概。从安庆辗转流落西南的同光体皖派大佬姚永朴、李范之、陈慎登,也在前一年先后谢世。此后皖江文脉式微。抗战胜利后,虽有陶因、杨亮功、胡子穆诸人努力,终难挽回颓势。
新文化运动后,古文让位白话文,桐城派文士栖息诗词领域,同光体皖派系桐城派衍生而来,吴辟疆编纂《晚清四十家诗抄》,同光体皖派中坚人物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方守敦《凌寒诗稿》则是一部皖派诗史,记录皖派诗人雅集、交游、唱和。同光体皖派主要活动在省城安庆和桐城,以方守彝、方守敦兄弟所居之贲巢、勺园为中心,方守彝去世后,皖派诗人姚永朴、李范之、陈慎登、潘季野、韩伯韦多执教省立安徽大学文学院,宜城觞咏社成为新的集结中心。安庆沦陷后,姚永朴、李范之、陈慎登都在流亡途中去世,第二年方守敦也在家乡桐城病逝。抗战胜利后皖派诗人老病年迈,孤蓬辗转,再也没有完成集结,可以将1938年安庆沦陷视为两百余年桐城派的终结。
新闻推荐
21年真情在线,服务辖区百姓 长清新城派出所所长段瑞扎根基层做群众贴心人
◥段瑞(左一)在办案中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长清公安分局新城派出所所长段瑞已在基层摸爬滚打了21个春秋。从...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