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桐城新闻 > 正文

于凌辰不惧威胁一身正气

来源:潍坊晚报 2018-12-16 10:54   https://www.yybnet.net/

高士于祉淡泊名利诗书俱佳文宗桐城

于祉(1788-1869),字燕受,号澹园,太学生,书画家、收藏家、理学教育家、诗人,于周第十二代孙。

于祉性高洁、重友义,恬静而不入时流。据《潍县志稿》记载,少年时,他参加“童子试”,入考场,监考把他从头搜到脚。他愤然而返,不考了。回家后对家人说:“上不以士礼待士子,而视如狗盗,何考为!”“童子试”是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也称为“县试”,考试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可应“府试”。府试合格后,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合格方可称为“秀才”,才能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成了秀才,算是有“功名”了,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公家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刚入学的附学生员。

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之雅士。据《潍县志稿》记载,明、清两朝潍县的“高士”仅九人,而两朝潍县的进士加起来是105位。这说明了“高士”是弥足珍贵的称谓,比“进士”的含金量要高很多。于祉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名居九大“高士”之列,实属难能可贵。

于祉诗书俱佳,诗长于五古,文宗桐城。书法遒劲俊逸,直追钟(繇)王(義之)。作画清新含蓄,别具一格,偶作山水,仿倪(瓒)米(芾),笔苍墨润,卓然大家。他晚年自号“浮烟山樵”,著作有《澹园古文集》《澹园诗集》《澹园诗话》《澹园近体诗》《揽古轩书画录》等。其书画作品多已遗失,《潍县志稿》第二十九卷收录了他在东岳庙书写的“大造之门”匾额拓本和山水画作。“文宗桐城”是指在文学上师承桐城派。

于祉不求名赫,自安静学,课子读书,平生行止肃穆,居家对妻子、孩子待若友人、相敬如宾,若诗兴勃发,能欣然忘记吃饭,从不理会世态炎凉、荣辱之事。他认为,人的一生最需要注重的是“窒欲”,也就是控制欲望。“欲遂则喜,欲不遂则忿。所欲日奢,则忿之外又将生忿。故惩忿莫先于窒欲,颜子不迁怒,全赖其有克己工夫也!”正因为他的人品极高,诗文具佳,并兼有书画之长,所以受到后人的景仰。曾跟随于祉学习理学的古文大家张昭潜赞其道:“山钟其灵,水挹其清,先生靖节,地道同贞,于万斯年,托兹佳城,后有作者,闻风振兴。”

于祉曾得倪瓒真迹,爱不示人,金石家陈介琪向他借鉴,他作诗婉言谢绝:

梦得倪迂四十年,而今难得真情见;

却因酷爱秋山色,不使清晖上画船;

过眼云烟苦死怜,同心共醉老迂前;

如何使得神仙术,一幅高山两处悬!

于居安逃荒到东北开启创业立家之路

于凌辰(1803-1884),字莲舫,号星街,清朝道光甲辰科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白差总办、琉璃窖监督、织造库郎中、鸿胪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司少卿、大理司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署理工部右侍郎(从二品),于鹏第十二代孙。

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东于家村有一座于氏家庙,据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正殿三间,翘角环柱,正殿的两侧建有耳房,在大殿正门的两侧有一对石狮子,雄姿栩栩如生,正殿前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松,并有两通石碑,记载着于氏家族起源、家族迁徙史。于氏家庙初建时称“于氏先祠”,供奉着兹、旻、麻、纪四祖的牌位。于麻第十八世孙于凌辰官居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后,回乡祭祖,将“于氏先祠”扩建为于氏家庙,亲笔题写“燕天昌后”匾额,悬挂在于氏家庙正堂之上。“燕天昌后”的意思是:“安和慈祥的始祖啊,请您放心吧,您的后辈已昌盛发达”。“于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为阴文楷书,字体浑厚,苍劲有力。这是于凌辰请山东布政使普元所题,悬挂于门楣上,光宗耀祖,以正门庭。家庙屋内东西山墙上分别并排挂着六幅暗红色木制条屏,条屏内以隶书记载着“于氏族源”“祖训篇”“家庙史记”等。

于居安(1744-1818),字泰然,号廷弼,太学生,生于潍县小东庄,为于鹏第十代孙,于凌辰之祖父。乾隆五十年(1785年),山东春季大旱,蝗虫成灾,瘟疫流行,老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

小东庄于家祖上家境比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当家人于定孚跟父亲学过中医,平时以务农为主,闲时做游走郎中,正常年景还能过得去,勉强维持生活。可赶上灾年,眼看着全家就要揭不开锅了,没有办法,于定孚对大儿子于居安说:“老大啊,还是你出去闯条路吧,去东北勒克山(今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你堂叔那里,看看那里有没有活路吧,如果可以,你再回来接我们一块过去。”听从老父的安排,于居安第一次去了东北。

1887年,于居安返回潍县老家,可妻子、小儿子已经饿死,他带大儿子于龙川含泪离开潍县,从海路逃荒到了现今的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太平川,开始了创业立家之路。

于凌辰刚正不阿遵祖训廉洁自律

于凌辰,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于今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西太平村太平川屯,兄弟之间排行老三,故在发迹后被称为“老三大人”。他自幼学文,谨记家训,勤奋好学,道光九年(1829年)考中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2岁时考中甲辰科二甲第82名进士,授工部主事。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所藏于凌辰的侄子河南巡抚于荫霖日记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于凌辰任工部主事期间,主管皇室一切修缮事宜,负责皇帝谒陵与东巡祖宗发祥地盛京(今沈阳)的一切开销账目。按当时官场的潜规则,“花一报百”已成惯例,一些管事的官员经常多报开支,损公肥私。于凌辰主管此项事务后,矫正时弊,重新定章立制,坚持核查审定,实报实销,坚决杜绝从中渔利的行为。因为于凌辰坚持原则,致使手下的文书办衔恨于心,不仅在账目上做手脚,还想方设法阻挠刁难,甚至对于凌辰进行威逼要挟,先联名上陈,捏造事实,假以佐证诬陷于凌辰。一计不成,又私送银两给于凌辰,企图堵住其嘴。于凌辰识破他们的险恶用心之后,不仅严词拒绝威逼利诱,还将涉及的账目单据和处理意见一并呈报给工部尚书特登额。但是,特登额世故圆滑,推脱不管,让于凌辰直接转呈军机大臣穆彰阿。此时,穆彰阿正在圆明园陪伴道光皇帝。经太监传禀,于凌辰由穆彰阿引领直接觐见道光帝,奏明了事情原委。道光皇帝听后大怒,说:“所报账目之银两均属库银,长此下去,若不加整治,库银流失必巨,致国库空虚,应立废之。”随即,夸奖于凌辰说:“若吾朝官员均如卿之尽忠守则,国兴,不衰矣!”然后,道光皇帝颁旨,将所涉官员全部交刑部依律严惩。事后,于凌辰将此案写信告知了父亲于龙川,信上说:“白银虽好,儿不动其心,虽千万计,儿亦然。为官之道,清正廉洁,儿谨遵古训,有欲昏弱,无欲则刚矣。”他虽为封建社会的官吏,但纵观其一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堪为今人学习之楷模!

文/图于志军

新闻推荐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助力“老树”“开新花”

本报讯(秦添记者王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于凌辰不惧威胁一身正气)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