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本报记者鲍青
王景禧在京师为官期间,同乡丁麟年是他的生活接济者、思想同路人。两人共同醉心于金石文物研究,一致赞同康有为的戊戌变法。
不过与王景禧不同,丁麟年虽然支持变法,但仕途一直没受太大影响。两人的人生轨迹,自维新变法后开始分途,走上了不同道路。
丁麟年出生于科学成就显赫的日照丁氏。他的父亲丁守存是晚清著名火炮专家,为近代火炮研究作过开创性贡献。
丁麟年幼承庭训,四岁即诵读诗文,并随父书写篆隶。父亲除了亲自教授外,也不吝重金,多方延请名师辅导。在乡试之前,丁麟年得到许多名师的指导,其中还包括著名文学家赵国华。丰润人赵国华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有“南桐城,北丰润”的美称。丁麟年在他的教导下,学业突飞猛进,日渐喜人。而在会试前两年,丁麟年由其父接到北京,拜在大名士潘祖荫的门下。
既天性聪慧又有名人引路,丁麟年的科考起点比一般人高远许多。他未及弱冠,就考中山东乡试第六十名举人。光绪十八年,二十二岁的丁麟年考中进士,拜在名臣翁同龢门下。朝考中,他名列三等第二十九,钦点以郎中即补。
丁麟年能够得到名师指点,除了父亲的人脉关系使然外,也与优越的家境有关。丁麟年考中进士时,清朝冗官现象严重,许多新科进士要等待许久才有空缺可补。但丁家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通过“报捐”让丁麟年很快能够补任。
丁麟年入仕之后,起初原地踏步多年,久久不见升迁。他与寄宿家中的王景禧一道,和当时京中名人交游唱和,过着书生意气的生活。
戊戌变法进行时,丁麟年积极参与并为变法鼓吹。戊戌政变、康有为出逃时,丁麟年还曾设法予以资助。虽然他没有受到顽固派的刁难,但仕途也遭到挫折。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丁麟年才补授陕西西安知府。宣统二年冬,丁麟年任陕西同州府知府,后调兴安府,任候选道。
正在丁麟年仕途蒸蒸日上之际,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初建后,丁麟年感到时政日非,就由陕西弃官归里。此后,他彻底断绝了仕进念头。1917年,他赴北京看望故旧。时任大总统徐世昌邀他出山任上海道,丁麟年拒辞。第二年,他从北京前往济南,山东督军又劝他就任烟台道,丁麟年再度推辞。两年后,他才接受了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职务。
丁麟年自觉出任图书馆馆长,较为适合自己的品性才能。他素嗜金石,精收藏,曾与俞樾、盛昱、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等金石学家亲密交往。他们这些人在从政之暇,共同研磨,各出所藏,相互质证。
丁麟年出任馆长时,山东省图书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当时省图书馆每年经费才四千余元,维持运转捉襟见肘。而山东督军张宗昌又“积欠教育经费,动辄数月”,甚至想把图书馆改作讲武堂。丁麟年数次请求增加拨款,也没有得到回应。无可奈何之下,丁麟年只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整顿图书馆内一切图书文物,并为图书馆增置了大量新书。经过他的努力,山东省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大大增加。后来聊城海源阁的图书即将售卖,他本想设法购买,因当时病势沉重,最终没有成行。而这也成了丁麟年暮年的一大遗憾。
丁麟年不仅工作勤奋,而且善于识人,并能无私举荐。他晚年时,病症日益严重,已经无法继续工作。他因此向山东省政府请辞图书馆馆长一职。此时省政府认为丁麟年管理图书馆工作效果突出,便以无人能够接办为由,未准他的请辞。不久,丁麟年自感时日无多,再度请求由他人代任。
当时大家都希望丁麟年能举荐自己的儿子接任,丁麟年却说:“吾不能如此,应以事业为重,不可以私情视之!”最终,他经过考察筛选,举荐同邑王献唐接替自己。省政府以王献唐此时年幼学浅而未应丁麟年的请求。丁麟年遂极力举荐,并说:“先令其接交,有事则教之或告之。”省政府这才准许他辞职。
辞职之后次年,丁麟年就在青岛病故。
新闻推荐
2018年12月底,为提升城市公园的利民功能,桐城市在西郊公园新增设4个智能化健身驿站。市民在健身驿站锻炼身体时,运动时...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