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6日《合肥晚报》报道了知青们出发时的场景
当年的理想之路
1964年的8月26日,《合肥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合肥市一百多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如今,从这份已经发黄的老报纸上,可以回想起当年的盛况。
“队伍出发了,欢送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举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去岳西插队落户’的横幅,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向三孝口集中。沿途,欢送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中有的是亲人,有的是邻居,有的是朋友、还有母校的校长、老师和同学……”对今天重回生产队的人来说,50年前的这一幕历历如昨。彼时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如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脸上刻着皱纹,青丝染上白霜。
在沿当年线路回岳西的客车上,陆峻老人说起从前,依然唏嘘不已。50年前路况很差,特别是进入山区后,一路崎岖,不少人被颠得直吐,但稍作休息后大家又唱起一首首歌。歌声中,他们到达位于皖西南的大山深处,随后被安排到店前、徐良、杨胜、司空、冶溪、石关、来榜等地。
一年后,来岳西插队的170多名知识青年普遍学会割稻、种麦、种菜等十几项农活,有的人还会犁田耕地。
相聚共忆蹉跎岁月
当初要花上13个小时才能到达插队所在的生产队,如今走平坦快捷的高速公路只要4小时。
“变了,变了!”车刚过岳西县城,车上的老知青们就按捺不住,在座位上起身,在车窗前眺望着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进入店前镇后,闻讯而来的老乡们自发地在沿途点燃早已准备好的鞭炮,耳边响起的乡音问候依然那么熟悉,刚才还是合肥话在口的老人们,在乡亲们面前瞬间就改口说起岳西话。从人群中辨识着当年的乡亲、同事、老师和学生,拥抱在一起,问候着对方。
登司空山、入生产队、进老乡家、拜众乡亲,聚座谈会,两天的行程安排满满,处处触景生情。在“合肥知青岳西插队落户50周年”座谈会上,40多位老人抚今追昔,深情回望知青时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随着年纪一天天老了,许多记忆已经忘却,只有在岳西度过的21年,却仍然清清楚楚地印在脑海中。”孔繁本老人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
自称为“留守知青”代表的吴洁媛老人,则在座谈会上老泪纵横,老伴林匆匆同样是一起来的知青,对事业执着一生的他,50年中痴迷上了司空山,为司空山旅游开发操劳数十载,先后上司空山1500多次,搜集整理资料100多万字,拍摄照片1500多张。直到今天,林匆匆现在仍然居住在司空山下的店前镇。
老知青心系下放地
因为工作的需要,这批当年下放的知青,陆续返回了合肥等地。50年过去,他们的心依旧牵挂着第二故乡,还在为岳西的建设献策献力。
老知青陆峻在退休后担任中国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安徽分会主席,利用协会的影响,组织会员到山区援教助学、为山区学校加设电线、为岳西店前镇中心学校新添740套新的课桌椅和讲台,改善学习条件。大家还赠送相机成立摄影兴趣班,送来爱眼仪成立了爱眼班,义卖字画设立基金会。协会先后为贫困山区援教助学金额达20多万元。
老知青虞积明、孙建民夫妇俩,多年来一直为岳西的农民来肥就诊就医提供各种方便,对经济拮据的老乡在吃住和医药费等方面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任敬敖、孔繁本、周晋、马长德等老知青为山区农民孩子的上学、就业帮了不少的忙。李小林至今还在为岳西店前的旅游开发而忙碌着……
所有的老知青们心系下放地,这一切源自他们血液里已经浸渗了山区农民勤劳、质朴、坚毅的性格和友情。他们说:青春不在,名利不在,但火热的激情永存,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为美丽岳西的建设再添一份蚁力!
新闻推荐
两棵傲立于田园之上的苦楮树高大挺拔,不仅因粗壮的树干让几人难以合围,更因两棵树凄美的爱情传说,而惹人洒泪叹息。冶溪的树与众不同,是因为冶...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