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徐进群
一个普通农民,凭着饮水思源的朴素情怀,30年如一日,默默守护一个红色革命旧址,努力恢复其本来面貌,以传承红色记忆、教育子孙后人。他就是岳西县青天乡青天村村民汪正续。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个地方能够成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乃至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67岁的老汪说。
在青天村有一座占地1180平方米,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汪氏宗祠。据记载,1930年,当地在汪氏宗祠成立苏维埃革命政府和赤卫大队。 1937年7月22日至27日,红二十八军高敬亭将军与国民党陆军上将卫立煌在汪氏宗祠东厢房内进行了为期6天的艰难谈判,最终在这里达成了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谈协议。
1950年至1985年,汪氏宗祠被当时的青天公社作为粮站使用,由于历史原因,一度无人管理,经受风吹雨打,到上世纪80年代,已是千疮百孔。目睹这个革命纪念地即将被毁,汪正续忧心如焚,他一面亲自看守维护,同时多方呼吁寻求保护。上世纪90年代,县财政拨款和民间捐资共3万多元,第一次对汪氏宗祠外墙和屋面进行了抢救性修缮。 2005年,汪正续又争取县文物局拨资8000元,并发动当地群众捐工捐料,将国共两名将领和谈的谈判厅——几十年后被严重损坏的东厢房修葺一新。 2008年,汪正续向当地在外知名人士发恳求信、打电话,再次募得2万多元,进行了第三次维修,修正了屋内破损的墙体,还将遭毁坏的室内木雕进恢复了大部分,这个革命纪念地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6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县文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老汪的奔走呼吁有了新进展。汪氏宗祠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学生达1万多人。
平时,汪正续是这个红色旧址不拿薪水的文物管理员。下雨时来看看屋顶是否漏水,刮大风或下大雪时来看看屋面瓦是否被损坏,隔三差五的来看看是否有火灾隐患……30年来,他就像守护精神家园一样,守护这个革命纪念地。
他从未向政府要求过工资和报酬。家人不理解,乡亲们不理解,问他图个啥?他说:“饮水须思源,一看到革命遗址,总感觉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何况这个房子就在身边,我们不保管,谁来保管? ”目前,青天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将这里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所在村青天村打造成“红色美好乡村”,以“红色”为基调,将历史与乡村民俗风情相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在这里触摸历史、传承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胡劲松 通讯员 黄斌)近日,岳西县政府与安粮集团签订协议,将投资50亿元合作开发司空山文化旅游项目。这是安庆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安庆市有5个县...
岳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