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黄尾镇云峰村,完整保存着一个传统自然村落,无论从民居民俗看,还是从生产生活方式看,都是大别山区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典型——
■ 舒寒冰 储青 文/图
马元村位于岳西县黄尾镇云峰行政村。黄尾镇是安庆、六安两市接壤的一座古镇,群山逶迤,民风淳朴,商贸繁荣,近年来因境内的大别山彩虹瀑布而声名鹊起。
林山映水水养山
自云峰村村部开始,沿银珠河向西南方上溯约7.5公里,一路奇峰幽峡,茂林修竹,村舍依稀,转过一个山隘,就进入马元村。古老的梯田、碧绿的茶园、夯土而筑的民居,依山邻水,错落分布,人在其中,宛入画境。马元一带至今保留着2万多亩珍贵的原始森林,在绿阴的怀抱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80多处传统民居。
为弄清马元村的来历,笔者走访了当地多位老者。据他们介绍,银珠河两岸早年是原始森林,少有人烟。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在安徽、江西一带激战,一群难民逃进深山,沿银珠河峡谷而上,至海拔1400多米的牛草山,伐木垒石,搭棚而居,开荒种谷,牧牛放羊,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在牛草山莽莽森林中开出数千亩旱地和草场。后来战火平息,棚居的山民逐渐向周围的山下迁徙,筑屋定居,在牛草山北麓形成马元自然村落。牛草山上的旱地成为牧牛的草场,山亦因此得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元地处深山老林,交通闭塞,资源丰富,勤劳的山民们靠种地、采茶、采药、伐木烧炭、打猎放牧为生,悠然富足,自得其乐。当地居民以何、黄、刘、郑、谭、储等姓氏为主。目前,马元仅有一条两米多宽的泥土路连接山外,车辆难以进入,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加上附近的牛草山以高山草甸闻名,如今此地已成为户外运动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古建散发泥土香
马元民居是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建筑。地方古建筑专家、岳西县文物局原局长储诚发认为:“马元的老房子,全部是干打垒的黄泥巴建筑,这是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民居的代表。依山临水,黑瓦黄墙,牢固实用,冬暖夏凉。 ”
马元的老房子,布局多为明三暗六,即外部看是三间房,走进去是六间房,此外,也有明五暗十的格局。房屋中间一般是堂轩,左右对称,辅助用房与主房呈直角连体侧建,屋子进深大,内设走廊。房屋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基础用山石砌就,墙体采用干打垒方法筑成,即用木制模型分层夯筑,在模具内置木竹为筋骨,填黄土以杵夯实,去模后用木掌拍光,墙体内外不加粉饰,呈天然黄土色。屋顶采用悬山式,成45度斜坡,挑檐斜出1米左右,有利于排水护墙。梁柱皆用大木,堂轩梁柱上画有图案,内容不一,有双凤朝阳、龙凤呈祥,也有八卦、太极、莲花图。屋顶用的是当地土窑烧制的小青瓦,部分房顶留亮瓦透光。屋子多分两层,下为正屋,上为木阁楼。屋内布置也很讲究,堂轩是建筑中心,进大门后抬眼看到中堂上 “天地国亲师”五个大字,依次表示祭天、拜地、报国、爱亲、尊师之意,纲常伦理,层级井然。两旁有对联,内容因姓氏不同而异。
年过五旬的叶庆华是马元一带远近闻名的老工匠,“现在做老房子的工匠已经不多了。在农村,做房子是大事、喜事,有一整套的程序和习俗。”叶庆华介绍说。马元一带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建房习俗:看地基,建房前要找地理先生相风水,选定依山傍水、背阴朝阳的宝地;起手,即择良辰吉日破土动工,起手之日要祭地神;树门框,根基下好之后要择时树门框,开始筑墙;上梁,即墙体夯筑完成后安放大梁,这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上梁时要放鞭炮,祭天地,撒喜果,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喝喜酒;上庄,即搬进新房居住,一般也要请人喝喜酒。
除了这些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外,马元境内还保存着不少古建筑、古遗址,如银河土窑、土地庙、古茶园、高山草甸、高山梯田、牛草山棚居遗址等。
活态传承焕生机
走进马元,仿佛时光倒流,这里除了用电设施外几乎很难发现现代元素,完整地保留着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村庄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漫步田野,目之所及,竹园、梯田、水库、茶园、农舍、石板路、耕牛、羊群……仿佛走入古人笔下的乡村山居图;跨进农家院,次第入目的是铁犁、铁锄、石臼、石磨、马灯、老式座钟……每一个老物件,都有着故事,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
近年来,岳西县黄尾镇政府加大对马元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调查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资源,吸引了记者、作家、摄影爱好者、画家、户外运动者纷纷前来寻幽访古,一批民俗学、建筑学专家学者也陆续前来考察,均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元传统村落以其极具地域特性的建筑风格、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资源,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基因。
近十年来,马元的人口在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移居山外,留下一幢幢老房子在风雨中飘摇。但仍有一些老年人难舍故土,一直生活在村里,如桃源中人。古建筑、古村落研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汪兴毅副教授认为:“无论从民居民俗看,还是从生产生活方式看,马元都是大别山区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典例,其活态传承因具备系统、完整、纯粹与可持续等特点而弥足珍贵。 ”
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组织马元申报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并与客商以及当地村民签订了保护开发三方协议,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旅游开发,为行将消失的农耕文化“活标本”注入新的血液,力求让村庄能够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到古老的农耕文明。
(题图为资料图片)古村竹篱笆。▼ 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图为85岁的老人在家制作新茶。
马元古村落效果图(拼接而成)。
新闻推荐
岳西县古坊乡素有 “文体之乡”的美誉。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古坊乡紧抓美好乡村建设机遇,在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特别是在休闲广场内合理注入宣传元素,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宣...
岳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