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茂枝通讯员徐进群
“许医生,我这咳嗽已经吊了4天水了,也不见好转,你看怎么办? ”“从检查结果看,你这应是慢性支气管炎,再吊水也没什么效果,我给你开两副中药试试。”5月30日一大早,岳西县石关乡石关村村民汪金兰一脸愁容来到村卫生室,村医许智取的方子让她吃下了“定心丸”。
刚开完方子,一位老人颤巍巍走进卫生室,许智取连忙上前搀扶,原来是邻村的老病号、已经84岁的刘金发。 “早上7点多就往这赶,近10里路呢! ”说起自己的老胃病,老人情绪激动起来,“儿孙都在外打工,要不是许医生,我早死了。 ”这些年,刘金发被病痛折磨,也看过很多医生,但“就数他态度最好,开的中药也管用。 ”
在石关乡,石关村的卫生室绝对是人气最旺的。记者看到,一上午,许智取一共看了十来个病人,但输液的就一两个,其他的都是抓点药就走,有的量量血压连药都没开。 “前些年,都喜欢给病人输液,见效快,很多病人也主动要求输液。但时间长了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像汪金兰这样的病人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
许智取说,村民到村卫生室看病,很多都是颈椎病、胃病、关节炎等慢性病,“这些病西医很难治断根,中医的效果要好很多。 ”而中医对于许智取来说也有渊源,因为父亲过去就是村里的老中医。初中毕业后,许智取就跟父亲后面学习中医,后来接了父亲的班,他又刻苦钻研,通过自学不仅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还获得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全科医生。
通过许智取这几年的有意扭转,村民看病喜欢吊水的风气慢慢好转,“现在老百姓大都接受了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新理念,我们这里的输液量较5年前下降了7成左右。 ”同时,中药也被很多群众接受。在石关村卫生室,专门设有中药房,里面有300多味中草药。此外,许智取还花费8000多元买来煎药机,以成本价为群众煎药,“煎好的药小袋密封,患者回去每次服用一袋,很方便。 ”许智取说。
这些年,许智取凭借优质的服务和技术吸引了四乡八里群众前来就诊,他本可以坐在诊室接诊,但他依然不改过去乡村赤脚医生的本色,遇到特殊病人,他总是随叫随到。石关村原村书记汪全胜告诉记者,有个夏天的一天夜里,天下着大雨,方湾组70多岁的留守老人李和汉突发肠绞痛,许智取接到电话后冒雨赶去,进行简单处理后,通知村里找几个人将老人连夜送到县医院,一直到下半夜,老人安顿好了,他才从县医院离开。 “像这种情况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从来没有推脱过一个病人。 ”
中午时分,记者随许智取一起来到瘫痪在床的储凤荣家中,家中人刚好不在,他推门进去,帮她量血压,嘱咐她按时吃药。许智取说,推行医改之后,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要看病诊疗,还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目前,他管理的高血压病人有130多个,糖尿病患者20多个,精神病人8个,这些人一年至少随访4次,并为他们建立病例档案。
在许智取的手机里,共存有600多个号码,其中大部分都是他管理的老病号,“我对他们病情最熟悉,诊断起来也是轻车熟路,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热爱医生这个行业,不管怎么辛苦,我都会坚守下去,为家乡老百姓尽一点绵薄之力。 ”许智取说。
许智取入户给村民看病。
新闻推荐
岳西退休老党员张焕荣24年捐款22万“吝啬”老人做好事“不差钱”
在岳西县城经常看到这样一位慈祥、朴素的老人,上身常穿一件“涤卡中山装”,下身穿一条藏青色的裤子。中山装是什么时候的?老人也记不清楚了,说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裤子上也已磨破了几十个小...
岳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