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历史大潮中的黄尾古茶道
群山逶迤,大河汤汤。岳西县黄尾镇,得名于黄尾河,因境内有大山似黄龙,摆尾入河,故称黄尾河。20世纪上叶,商贾云集,号称“小上海”,特别是“同茂”、“恒兴”更是当时享誉皖西南大别山区的两个著名茶号。虽因社会变革和自然灾害,当年老店已荡然无存,但经考察,还是找到了不少关于它们的历史“碎片”。
深山古镇,千年茶香
黄尾镇地处安徽省岳西县正北,北与霍山县接壤,为大别山东段分水岭北坡深山区。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贯穿全镇的黄尾河为淮河水系的淠河上游干流。昔日的黄尾老街,今天的黄尾新镇,就在黄尾河畔。
黄尾河因流域内有大山似黄龙摆尾入河得名,黄尾街、黄尾镇,均因河得名。1936年岳西建县前黄尾镇属霍山县南乡。这里在亚热带温带过渡气候带内,年均气温13.5℃,降水1500毫米,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弱酸性反应,水质清纯,雾日多,为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自古产茶。在唐代陆羽《茶经》的分区中,属“寿州”茶区。霍山县志载:“南乡茶优异,多入贡。”明代霍山县令王毗翁有《焙茗》诗云:“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可见当时产茶之盛。上世纪70年代前,这里以生产黄大茶为主,70年代后,主要生产炒青绿茶和黄大茶,据记载,唐宋时期,黄尾一带盛产黄大茶,一担担黄大茶从此出发,水陆两路,远销齐鲁,入贡京城。至今这里仍保留着原生态民间茶市,春夏时节,山民半夜里持灯卖茶,镇上人声鼎沸、灯火通明、茶香四溢。1985年后,一直主产岳西翠兰。现在,全镇共有茶园5100亩,为岳西县重点产茶乡镇之一。
商贾云集,老街起点
黄尾河西侧山间有个叫秦家坳的地方,骑跨坳岗的是条石板小路,这是一条古道。从坳顶西下向南再向西,通往青天畈、包家河,直至湖北,东下是黄尾老街,出街一路向北,便是霍山县的磨子潭、佛子岭,然后通淮入京。老街及黄尾河对岸枣树滩一带是古霍山南乡深山难得的一片开阔地,常住人口较多,人们生活也相对安逸富庶。远近山民常将自己的土产、竹木集中到这里交易,其中一部分通过陆路或水路外运出山,渐渐形成集市。
据《岳西县供销合作志》载及当地老人回忆,20世纪初,黄尾河已经是霍山南乡的商贸中心,远近闻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外地人逃进深山避难,其中一些有钱人便在这里以开店谋生。一时间,人口激增,商贾云集,号称“小上海”。在古道两边形成了一条一里多长的合面街,大小商铺百余家,其中,悬牌商号就有38家。经营产品有布、油、茶、酒、糖、挂面、药品、农具、铁锅、豆制品等。大的茶行有“同茂”、“恒兴”两家,资本都在万元(银元)以上。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外商撤回原籍,但老街经营依然活跃。1969年7月14日,老街被特大洪灾摧毁,两个老茶号也未能幸免。
今年76岁的当地老人汪全友告诉我们,“同茂”、“恒兴”两个茶行都在老街的上街。“同茂”是上街的第一家商铺,“恒兴”与“同茂”相隔四家,店主分别是刘定法、江兴官、张连荣、张连元。张连元开药店,其余三家经营面馆、豆腐、糖等。“恒兴”茶行在现在的镇福利工具厂位置,“同茂”在“恒兴”南80米处。茶行生意很好,每年都有很多小商贩从农户家收茶(黄大茶)交茶行,茶行集中“打老火”(用栗炭大火干燥提香)装篓,雇脚夫挑到霍子渡(今佛子岭)上船,运往山东等地。茶篓用竹篾编成,内衬箬叶,每篓装茶15斤左右,两篓称作“一联”,一般青壮劳力每担挑四联。
胡氏传人,承前启后
史料表明,同茂茶行为胡石夫开创。胡氏族谱记,胡石夫,湖北大冶人,名泽砚,字石夫,生于1882年,殁于1929年秋。据当地年届九旬的蔡世福老人回忆,胡石夫是在民国17年(1928)与其堂弟胡泽履一起来黄尾河做生意定居下来的,随后便开了茶行。胡石夫去世后,茶行由其子胡承启经营。
胡承启是个传奇性人物,他的故事在黄尾广为流传。胡承启生于1911年,17岁随父亲来黄尾街定居。他胆大心细,是生意场上的好手。26岁那年,贩黄大茶到山东赚了大钱,返回途中行至霍山三十岭,改用两口棺木装洋钱,巧妙地骗过了拦路劫匪。30岁左右已经是闻名皖西的大财主,号称“胡百万”。 胡承启先后在外地开茶庄5处:霍山、六安、合肥为合伙经营,蚌埠的“鸿丰”和山东的“瑞森”是独家经营。胡发家后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那时黄尾街叫花子很多,胡平时给吃给喝,到过年,外地的留过“三天年”,本地的见人一斗米。一次,为其亡母立碑,杀肥猪8头,大摆酒席,不收一分礼金,任凭当地乡亲吃喝。为方便行人过往,他拿出三石田不收租,请人在黄尾河上长年摆渡。享受过免租待遇的艄公先后有丁新才、王佑民、王保志等。新中国成立前夕,胡举家迁山东济南定居。1980年去世。
胡石夫堂弟胡泽履一支现仍居黄尾镇,其嫡孙胡先文还在继操祖业。他与汪正发、郑光平三人合伙,出资百万,在黄尾街重开“同茂茶业有限公司”,继续做茶卖茶。
而另一老字号恒兴户主姓叶,名不详,外号“叶胖子”,开茶行为主,兼营百货,后迁居山东。
绿色营帐,红色堡垒
因为黄尾镇是大别山里的交通要塞,除了商贸发达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黄尾镇云峰峡谷一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每逢乱世,农民武装、绿林好汉甚至土匪山贼,皆好藏匿于此,以大山为屏障,据此兴兵。
当地有座山峰叫救命寨,名字缘于一则传说:当地曾有一支农民武装被官兵围困于山寨,据山寨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官兵不敢贸然强攻,便将山下围得水泄不通,只等山上弹尽粮绝。日久,山上告急,首领想出一计,让手下人将寨中仅剩的粮食喂给狗吃。大家百思不解,人都没有吃的了,还要喂狗?狗吃饱后,寨主将狗带至崖边,看着崖下依稀可见的军队,忍痛把狗扔了下去,狗跌落时肠肚破裂,刚吃的食物清晰可见。山下官兵大惊——连只狗都吃得如此饱,何况人!围山困兽之计看来行不通,随后撤兵。义军度过险关,首领遂将此山取名为“救命寨”。
漫山杜鹃红胜火,革命先烈血染成。1930年4月18日,在著名六霍起义和请水寨暴动影响下,当地的蔡世钊、胡祥仁等共产党人于黄尾河畔莲花地领导发动上千农民参加了武装暴动,组建了红军赤卫队,转战潜山、舒城等地,参加了解放霍山县城的战斗,其幸存者是霍山游击师的主要力量。该起义是六霍起义重要组成部分,为皖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做出杰出贡献。
为纪念这些革命烈士,2013年,黄尾镇重建黄尾河暴动暨革命烈士纪念亭,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黄尾河暴动的领导人蔡世钊烈士衣冠冢也与该亭隔河相望。
今天的黄尾镇已经是岳西县极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不管是那些淹没在历史大潮中的老字号,还是浸染着先烈鲜血的纪念亭,无不在诉说着这个皖西南小镇的繁荣与风云际会……
新闻推荐
两棵傲立于田园之上的苦楮树高大挺拔,不仅因粗壮的树干让几人难以合围,更因两棵树凄美的爱情传说,而惹人洒泪叹息。冶溪的树与众不同,是因为冶...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