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茯苓在岳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独山村也不例外
这个时代的农村是什么样?正在发生哪些变化?9月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快拍快拍网发起中国首次以村为样本的影像调查计划,邀请中国十位优秀摄影师奔赴全国各地农村调查,本报记者作为其中之一,10月初进入大别山腹地的独山村生活了一周时间。
岳西县响肠镇独山村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普通村庄,原名为夹竹山,后因银塔尖一枝独秀而得名。山多地少,为了生存,当地青壮年不得不留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又一年,在这样的轮回中,换来了一栋栋崭新的空楼房、田地的荒芜和村落的沉静。独山村只不过是中国千百万个村庄的一个缩影,如何改变当今“房多地荒年轻人少”的农村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2015年10月,记者走进独山村,记录大别山乡村的点点滴滴……
四婶家的喜事
10月4日下午4点,在放晴了三天之后的大别山深处,细雨开始淅淅沥沥,伴随着细雨阵阵寒意随着山风吹来,不禁让站屋檐下的村民们打了一个冷颤。而此刻,早晨4点就出门的迎亲队伍依然没有踪影,四婶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张罗着厨房大师傅抓紧办菜,时不时朝远处的山道上张望,尽管她已经知道迎亲的队伍回来还有一段时间,但四婶还是忍不住。
四婶的家位于岳西响肠镇独山村水口组海拔600多米高的半山腰上,今天是远在合肥工作的儿子杨成武回乡成亲的大喜日子,门前道路上的红灯笼和彩虹门,院子里的舞台,上午就已经布置好,四婶家两层楼以及楼上儿子的新房贴满了大红窗花和彩色气球,被几个侄儿们布置得异常喜庆。
此刻,独山村差不多200多村民前来捧场,四婶虽然很累,但却感觉十分光彩。儿子杨成武自从上大学后就远赴外地,只有节假日才有暇回家,儿子如今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还有了漂亮的儿媳,最重要的是此次能够回家成亲,尽管累,尽管需要花很多钱,但对在村里极其要面子的四婶和四叔来说,是再体面不过的事情了。
天即将暗下来,门口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四婶立即跑到门口张望,发现远处的山道上出现了迎亲队伍,于是山腰上立刻响起震耳的鞭炮声。
四婶家的喜事已经逐渐被城市化了,已经没有了过去乡村喜事的那种味道。就在门前搭起的舞台上,在从县里请来的主持人的主持下,儿子和媳妇分别交换戒指,然后就是程序化的拜天地仪式。整个舞台被乡亲们包围,四婶和四叔戴着胸花坐在第一排,嘴一直笑得合不拢。四叔说,这场婚礼分别在媳妇老家九江和独山办了两场,花了好几万,不过四叔觉得“自己的孩子,再多也值得。”
按照习俗,10月6日,儿子媳妇得回九江回门,然后直接从九江回合肥。此时的四叔四婶家又重新恢复了安静,只有门前大红的纸屑和窗户客厅大红的喜字还是那么鲜艳。未来四叔和四婶守着上下8间楼房度过自己的家常日子,不过他们也盼着下一个节日的早点到来。
三个老人的山坳
从四婶家翻过一道山梁,穿过弯曲的山道,进入一个山坳,几栋楼房进入视野。其中一栋上下10间装饰考究的两层楼房尤为显眼。
走到跟前,这栋两层楼装饰的确考究,围栏、不锈钢门、银杏树、门前水池……台阶和院子里全部是大理石铺就,村民说这栋房子造价接近一百万,可能还不止这个数。而现在这栋在大别山深处显得有些“奢华”的楼房,只有两个老人在留守:67岁的谢宏德和老伴。
谢宏德老人刚刚做完手术不久,但却闲不下来,独自爬到楼房一侧的山坡上砍柴,老伴则在院子里洗菜。这栋楼分别属于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侄子,侄子在县城还有自己的房产和生意常年不在家,自己两个儿子则在外务工,孙子和侄孙都随父母在外面读书,他们通常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才回家。
谢宏德说,现在的生活是没得说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总是闲不住,“孩子在外面挣钱也不容易,自己能做一点是一点。”
在谢宏德老人留守的楼房背后,是另外一栋两层小楼。儿子在外面打工,孙子们在外面读书,只留下83岁的谢宏福老人一人留守。山坳里的天气比外面黑得要早很多,不过老人还是习惯不开灯,独自一人站在门口发呆。没有言语,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
在山的另一边是独山村清源组,站在对面的山梁上,谢富春家的两栋楼房显得格外扎眼。在两个儿子全部外出打工之后,只留下62岁的谢富春老两口以及自己的父亲三个人留守。其实,在家谢富春除了照顾自己父亲,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地处大山深处,没有什么田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到附近的山上种一点茯苓(中药材),尽管能够带来一点收入,但连维持生活都困难。谢富春现在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大儿子已经成家,小儿子已经快三十了,媳妇还没有着落,盖房子已经花去了全部的积蓄,过去自己曾经出去打工,现在孩子们还得继续,否则不可能盖房,娶媳妇更没有希望。
在清源组,像谢富春家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二十几户人家中所有留下来的连孩子和老人不到20人,更有人家常年大门紧闭,只有春节才会有人气。
一家两代打工
雨在淅淅沥沥下着,随着山势的攀升,身后的村落渐渐消失在云雾之中。已经是下午1点,51岁的方晓金在厨房里忙着打扫卫生,不是探出头看看天气。房子里,两个孙女坐在卧室里的沙发上看电视机,客厅里堆满了刚刚收获不久的茯苓,因为下雨还有些潮湿,如果继续下雨的话,茯苓晾晒都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方晓金最担心的事情。
而此刻,在家背后1公里的上坡山,方晓金的丈夫王恳忠正冒雨收获地里刚刚挖出来的茯苓,三个人一上午挖了将近6000斤,收获不小,但怎么运回来却是一个问题。50多袋,每袋100多斤,在这样的雨天只能一担一担地往回挑。
王恳忠的家海拔700多米,是独山村海拔最高的住户之一,山下很少的几分田连口粮都不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种植茯苓上,但随着村村通的贯通,交通越来越方便,种茯苓的人也越来越多,茯苓行情也每况愈下,一年辛苦可能只能赚个功夫钱。因此更多的人将生活寄托在外出务工上。
58岁的王恳忠年轻的时候,也出去打工, 一直持续了30多年,即使去年,他还趁着空闲到合肥工地上挣钱。之所以这么累,他最初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有出息,不再出去打工,但事情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三个孩子成人后,两个出嫁,一个留家中招婿。他们并未走出农村,迫于生计,最终还是踏上了他当年的路。
现在王恳忠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孙女身上。女儿女婿在外面打工,自己和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为了孩子,妻子索性在镇上租房陪两个孙女读书,自己则在家里种植茯苓,打理农活。在王恳忠看来,如果两个孙女再没有出息,未来或许还将踏上打工路,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将成为现在的自己。不过王恳忠心里并没有底,对他和妻子来说,也仅仅是照顾孙女的生活,至于教育也是无从谈起。
新闻推荐
两棵傲立于田园之上的苦楮树高大挺拔,不仅因粗壮的树干让几人难以合围,更因两棵树凄美的爱情传说,而惹人洒泪叹息。冶溪的树与众不同,是因为冶...
岳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