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西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加速崛起、富民兴县”的主线,大力实施品质、品牌和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两品三化”战略,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经济活力日益显现,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茶产业既是岳西传统农业的优势产业,也是岳西的支柱产业、效益农业、富民产业,在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的良好契机下,该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突出以优质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快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茶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愈发令人注目。
依托优越生态环境优势、立足特色生态农业资源,今日的岳西人民,唱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生态岳西”之歌。
依托生态优势 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集纯山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五区一体。
平均海拔600米的岳西县,森林覆盖率达75.5%,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该县境内群山环抱,植被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盛产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名优农产品。
生态优势既是岳西人民守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更是该县跨越发展的腾飞翅膀。今年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2016年第6号公告,授予安徽省岳西县“国家生态县”称号,这为岳西的发展赋予了更为光荣的使命。
自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启动以来,岳西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同时,明确将茶产业作为岳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将生态优势与茶产业发展高效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茶产业是岳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该县依托生态资源率先走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茶园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并已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如今的岳西已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十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
“十三五”以来,岳西县进一步明确了茶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将之作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以产业化为总抓手,借力“互联网+”,助推绿色茶产业、有机茶产业和品牌茶产业发展。通过不断提升全县茶业综合竞争力,扎实推进岳西茶叶大县向茶产业强县转变。
生态化原则,是岳西县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该县在坚持产业化发展基础上,以生态化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生态有机茶产品,快速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建设,构建茶树园林立体生态系统,全面提升茶叶品质。
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18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7万亩以上(占40%),无性系良种比例达40%左右;茶叶总产7500吨左右,产值15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2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强化创建保障 打造产业第一支柱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与革命老区发展政策的大力推进,岳西县在获取更多资金和项目、政策支持基础上,着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六潜高速、岳武高速及东延线等项目的加快实施,进一步优化该县对外开放环境,促进了以茶叶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加之地理生态优势与茶叶市场的生态化转向,为岳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为加快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岳西县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茶叶主攻方向,兼顾其它产业,决定从2016年起,用两年时间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示范创建工作已成为岳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鞭策动力。岳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茶产业作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之作为第一支柱产业进行打造,相继成立了茶产业领导小组、县茶业局、岳西茶叶协会等机构。每年投入千万元以上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岳西茶及茶制品的检验、检测水平,加强品牌的宣传与推广等,为茶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示范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将生态示范创建列入县委、县政府考核内容,签订责任书,干部分片负责,县直单位分别联系项目乡镇,全年开展多次定期检查,做到督查落实到位。
为有效增加资金投入,该县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持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目标评价、总额控制、动态管理”的示范创建评价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保障举措推进示范创建,市场导向突出生态特色。在一系列保障措施基础上,该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茶叶)示范区两大载体,大力实施“两品三化”战略,实施五大推进行动,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
绿色增效引领 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在推进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岳西县在确保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坚持向绿色生态要效益,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等五大推进行动,强调绿色增效引领,将之贯穿于茶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该县坚持稳定茶园种植面积,快速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建设。以国家级、省级标准茶园、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平台,推进产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开展试验示范,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推广、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发展特色生态观光、采摘园区;通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和绿色防控示范片。
为扎实推进绿色增效,该县将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茶叶品质作为有力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厂建设和茶树良种工程。计划通过3-5年努力,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达0.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5万亩,有机茶产量达120吨,产值0.8亿元;力争在县内创有1-2个省级或国家级标准化茶园(基地、园区);加快茶树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目标到“十三五”末,全县无性系良种比例达40%以上。
“十三五”期间,在绿色增效引领下,岳西县将持续加强公共品牌建设与宣传,积极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围绕五大示范行动,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产业发展需要“内功”,也离不开“外力”。岳西县通过加快改革创新,发力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引进省内外投资,加快茶产业生态转型。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标准,突出重点,以奖代补,避免多头重复分散使用。
加快产业融合是岳西县推进茶产业发展与示范创建的重要内容。该县通过凝聚合力,统一打造优质名茶岳西翠兰公共品牌,使之成为当地高效生态有机农业的一张名片。同时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核心区为平台,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联姻,开展茶园观光、采制体验、茶事节庆活动,计划重点建设茶叶观光园5-10个,每年创建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4个,奋力开创绿色增效、多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张圣洁)
岳西县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重点
绿色增效
1、低产茶园生态化改造。改造低产生态茶园50000亩。技术路径:改树、改土、改园(坡改地)、园区绿化。建设内容:茶园台刈或重剪;埋施青槎或土杂肥2000公斤/亩;施配方肥50公斤;坡地茶园实施坡改梯工程;园间种植绿肥;茶园四周建立防护林。
2、茶园提质增效。实施成年茶园提质增效5000亩。技术路径:茶园减肥减药和秸秆利用,推广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茶园铺草覆盖。建设内容:严禁施用农药、除草剂,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亩施茶叶配方肥50公斤,铺秸秆青草1500公斤。开展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系统示范试点。
3、高标准茶园建设。全县重点乡镇建高标准茶园6000亩。技术路径:优选地块,深沟吊槽、埋青施肥,栽植无性系良种茶苗。建设内容:优选适宜区域地块,亩埋青1500公斤,土杂肥2000公斤,配方肥50公斤,栽植良种茶苗3000株。
4、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地方良种繁育基地200亩。技术路径: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殖。建设内容:精细整地,扦插栽植,覆膜盖网等,建设石佛翠、舒茶早基地200亩,年出圃茶苗3000万株。
5、清洁化标准化茶厂建设和改造。建设传统手工茶叶加工厂3座,清洁化标准化茶厂10座,清洁化茶厂改造20座。技术路径:实施手工茶叶制作工艺传承保护,推广清洁能源产品加工技术。建设内容:传承开发手工制茶工艺,加强非遗保护。
品牌建设
1、品牌宣传推介。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内容:加强对岳西翠兰公用品牌利用和保护,培育企业品牌,鼓励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鼓励建设农产品专营店、直销店。
2、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2个,认证范围:茶园基地和鲜叶原料。建设内容:以有机肥为主,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农业、物理、生态防治。
3、茶园有机认证。有机茶园认证3个。建设内容:使用有机肥,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调节剂,按有机标准生产加工。认证范围:茶园基地1500亩,茶叶鲜叶30吨。
4、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岳西翠兰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内容:组织开展岳西翠兰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登记。
5、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示范区茶园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内容:建立县级安全监测平台;全年完成示范区农残检测200份;建立质量溯源基础信息采集点10个。
产业融合
1、休闲观光茶园基地。建设休闲观光茶园基地7个,面积1300亩。技术路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及休闲产品开发。建设内容:修建茶园道路等,栽植风景树,建设茶文化馆、手工作坊体验馆等,发展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项目。
2、生态休闲渔业。拓宽渔业功能,开发生态休闲渔业产品。技术路径:推进标准化健康生产,挖掘渔文化。建设内容:扩建池塘2座,开发渔文化展示、垂钓比赛、美食休闲项目。
3、茶叶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进实力企业投资建基地、办茶厂,发展精深加工、多茶类开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加快茶产业生态转型。
互联网+茶叶
1、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茶叶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和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系统。建设县级物联网综合平台和基地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
2、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县级农产品电商平台1个和乡镇经营主体电商网店50个。
循环养殖
1、生态黑猪养殖。实施生态标准化养殖场改造,年增加出栏黑猪2100头。
2、沼气建设。建设沼气服务社2个,改扩建沼气池200口。
3、标准化池塘养殖。建立规模连片200亩养殖池塘,实现标准化健康养殖。
4、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开展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示范推广。
5、稻田养鱼。实施立体综合种养,发展稻田养鱼500亩。
主体培育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3家,其中茶叶龙头企业甲级队1家,新增茶叶龙头企业3-5家。
2、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扶持和服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15-20家。培训新型农民、种养大户200人次。
3、培育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培育现代生态茶叶产业化联合体4-6家,其中菖蒲示范区1-2家。
改革创新
1、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确保2016年全面完成全县登记颁证任务。探索建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发展多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和继承权的有效实现形式。重点探索集体资产股权量化、集体成员身份界定方式方法。开展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试点。
3、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银政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试点,重点解决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融资难问题。做好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指导服务,确保封闭运行、规范操作,风险可控。
资料来源:《岳西县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实施方案(2016年3月)》。
新闻推荐
·百姓说事·合作养兔共脱贫讲述人:岳西县店前镇河西村村民 程书旦整理人:本报通讯员 徐进群
讲述人:岳西县店前镇河西村村民 程书旦整理人:本报通讯员 徐进群
岳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