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峰(前)和工作队员下村屯,常常要走非常陡峭的山路。
2015年10月8日,对于李晋峰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天他离开高校教学生活,带着学校的嘱托、家人的叮咛,前往德保县东凌镇甘必村担任第一书记。
甘必村有456户1978人,多数为瑶族村落,居住分散,很多农户仍居住在大石山上。全村32个自然屯未通水泥路的就有25个,许多村屯百姓只能靠步行走山路出入;未通电有两个屯;饮水也十分困难。许多村屯电话信号差,存在入屯就失联的现象。当地扶贫工作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德保扶贫看东凌,东凌扶贫看甘必。”初到甘必村的李晋峰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挂职期间为村民办一些实事。
转换角色,主动作为摸清村情
为了尽快转换角色,入村伊始,李晋峰便积极参与东凌镇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本村群众切身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低保改革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中。
为了找准村民致贫原因,找到帮扶突破口,李晋峰组织成立了一支由驻村第一书记,自治区、县、镇单位干部,村“两委”干部和村里致富能人为成员的***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石山瑶寨农户家中开展调研,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和总结,制定出甘必村32个自然屯及所有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工作方案,为下一步脱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沉底宣传,全心动员移民搬迁
甘必村地少、地贫、无水、户数少,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李晋峰意识到,移民搬迁是让村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的办法之一。通过进村入户了解,他确认甘必村符合整屯生态移民搬迁的村屯有陇力、陇布、陇桃等10个村屯。
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动移民搬迁政策,他努力研究学习各项扶贫政策,吃透政策精神,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宣传政策,听取贫困户对移民搬迁政策的意见,摸清贫困户的心理和想法。
为让村民第一时间能联系到他,他还专门给每一户村民家印发了自制的第一书记联系小海报。小海报发给村民以后,很快就有了效果,许多村民遇到政策、产业、困难救助等方面的问题都主动联系他,李晋峰便用自己所掌握的政策及资源热情地帮助农户们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大力宣传和动员,截至目前,该村已愿意移民搬迁的农户达到113户。
整合资金,倾力谋划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他联合后援单位广西艺术学院5个第一书记,提出了整合广西艺术学院捐赠5个贫困村的资金一起建设种桑养蚕扶贫示范基地的想法,该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在2016年1月捐赠扶贫项目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建立基地。该基地以2016年选择的200亩种桑养蚕项目为基础,计划发展成集种桑养蚕、水果和中草药种植、猪牛羊鸡养殖、流水养鱼等产供销一体化的扶贫产业示范园,通过从收益中返还提取基地建设启动基金,利用到5个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中,形成良性互助发展模式。
依托基地发展优势,结合甘必村实际,李晋峰为村民争取到了免费的山楂果苗和猫豆种子,鼓励村民大力种植大果山楂和猫豆,2016年种植了200亩大果山楂。今年,他又利用后援单位的物资补助资金购买了猫豆种子发放给村民种植。“今年我们村种植50亩猫豆,收成很不错,明年我打算再大力推广种植猫豆,扩种到200亩。”李晋峰自信满满地说。
牵线搭桥,送智送教温暖师生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甘必村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匮乏,全校有5名兼职教师,开设科目只有小学基础课程,基础教育异常薄弱。通过和村民交流谈心,李晋峰深刻认识到,想拔穷根,需先强教育。为此,他积极联系后援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为甘必村的仁爱小学建设一所图书阅览室,筹措资金4.36万元,购置8个综合双面书架、2张图书阅览桌、12张阅览椅、1台电脑以及2000本图书等。
经他牵线,甘必村仁爱小学成为后援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美丽乡村·帮扶助学”实践基地。暑期,后援单位组织开展师生暑期“三下乡”、下乡支教、下乡培训等文化教育扶贫活动,给仁爱小学的师生举办艺术夏令营、艺术兴趣班、教师交流讲座会、教师艺术培训班等,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
新闻推荐
本报百色讯8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韦瑞灵到扶贫联系点德保县敬德镇渠岩村、念归村检查指导脱贫工作。韦瑞灵先后深入3户结对帮扶联系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与...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