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30岁出头的他从大都市白领下沉到农村,在农村这片热土上,他以脚为尺,以眼为笔,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发动群众,让一个贫困村基础设施从差变好,村容村貌从陋到美,村民收入由低转高。2016年全村脱贫后,他创新思路抓产业项目,带领全村群众硬是闯出了一条脱贫不返贫且能长期稳定脱贫的发展致富新路。他就是自治区人大机关派驻德保县敬德镇驮信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梁尤森。
驮信村位于德保县敬德镇西部,村里山多地少、旱多水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2015年10月,全村精准识别出贫困户59户208人,贫困发生率为19.11%。摸清村情才能精准发力,2016年2月驻村后,梁尤森做的第一件事就进村入户了解村情、访民意,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指标,梳理存在的问题,查找差距,把准贫困症结。
“全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水、电、路、网、住房等基础设施和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经过两个月的摸底调查,梁尤森逐渐摸清了村情,也初步找到了全村摆脱不掉贫困的症结所在。为此,梁尤森决定从完善基础设施和补齐产业短板着手,统筹推进住房改造、移民搬迁、金融扶持和对点帮扶,很快打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局面。
勤跑项目水电路网样样通
“我们村以前手机信号都很弱,现在不仅信号稳定了,网络也通了,没事也可以在家上上网,订订货了。”在驮信村开一家小卖部的陆兰俩,这两年深切感受到了宽带给农村生活带来的便利。
陆兰俩所说的通网络,正是驻村第一书记梁尤森为村里争取来的。2016年5月份,梁尤森专门就宽带进村项目向县里打报告,争取列入当年全县宽带进村项目库。随后,实地查看、制定方案、进场布线等工作紧锣密鼓推进,去年10月,11公里的光纤进村项目顺利完成,至此,驮信村结束了没有宽带的历史,极大满足了群众上网和村级信息化办公建设的需要。
为搞好驮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梁尤森积极主动申报项目,及时将村级水、电、路、网、住房等项目需求纳入县级统筹篮子,并持续跟踪协调,稳步推进各项目建设。去年10月,该村陇许、者法两个通屯道路由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驮信、凌豆两个屯修通了自来水……“梁书记每天跑上跑下,才有今天村里的这些变化啊!”在驮信村,和村支书李春红一样对梁尤森竖起大拇指的群众有很多。
2016年,驮信村立项建设的项目达37个,包括4条通屯道路建设和33个饮水工程项目,同时推进危房改造10户、移民搬迁15户。截至2016年底,全村12个自然屯已全部通水、通电,除了整屯移民搬迁的陇谈、陇权两个屯以外,其余10个自然屯全部修通了水泥硬化道路,全村25户贫困户全部完成危房改造或移民搬迁。
牵好“牛鼻子”抱团发展促脱贫
发展产业是贫困户提升“造血”功能,实现长、稳、远脱贫的有效途径。驮信村种植业有玉米、水稻、山楂、辣椒等,养殖业有黑猪、土鸡、山羊等,但多为散养,形成不了规模。随着对村情进一步了解,梁尤森意识到,驮信村虽然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普遍不足,且缺少一个创富的平台。如何才能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牵住脱贫增收的这一“牛鼻子”?
30岁出头的梁尤森虽然有着敢想敢干的念头和干劲,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开辟出一条致富门路来,也并非易事。梁尤森于是常常向“娘家”——自治区人大机关的老同志讨教,并经常到凌云等地学习经验,和兄弟村的第一书记交流探讨,还常常与镇、村干部坐下来商讨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驻村几个月后,梁尤森带头开创了一个由贫困户组建合作社抱团致富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成立驮信村志成种养合作社,将在家的41户贫困户全部吸纳为社员,由村“两委”干部和养殖大户主要负责合作社运转、贫困户享受分红的“驮信模式”。在该模式下,驮信村志成种养合作社与红谷公司签订产销合同,购买100头黑母猪,分发给贫困户和其他社员,每户养殖母猪2头。同时,合作社还分别建设了种桑养蚕核心示范基地和黑猪养殖集中区,社员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待有利润后由全体社员进行分红。“搞抱团化发展,把创富平台搭起来,实行市场化、持续化运作,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参与到里面来,分得一杯羹。”梁尤森认为,在产业扶贫路上,贫困户抱团发展能有效防控风险,有助于贫困户更快实现脱贫。
随着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黑猪、桑蚕、大果山楂、辣椒等主导产业迅速崛起,驮信村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坚实迈进。2016年底脱贫核验时,驮信村出列户在剔除低保、养老金两项政策性收入后,人均年收入全部超过3126元的脱贫标准,“十一有一低于”指标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9.11%降至2.6%,顺利实现了整村出列,成为2016年德保县脱贫出列的5个贫困村之一。
扶上马送一程力保脱贫不返贫
带领全村脱贫出列,就犹如把贫困户扶上了“马”,但要走好“行程”,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实现脱贫的长、稳、远,仍需要下一番真功夫。“主要从巩固贫困户收入这块,来保障他脱贫不返贫。”今年年初,梁尤森对巩固脱贫成果胸有成竹。
和许多村一样,驮信村也曾是个没有集体经济的“空壳村”。为此,梁尤森引导全村把发展目标聚焦在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上,具体措施是巩固黑猪养殖和种桑养蚕两大产业成果,并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村集体和贫困户持续增收的能力,力保脱贫不返贫。在梁尤森带领下,驮信村利用县里下拨的3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后援单位工作经费,集体出资建设蚕房1100平方米,出租给志成种养专业合作社,按照一年12元/平方米来收取租金,每年租金收入1.32万元。另外,出资20万元入股合作社桑蚕基地,村集体占有35%股份,第一年保底分红2万元,以后每年可稳定获得桑蚕基地收益的35%。目前,驮信村已有集体经济收入3.32万元,预计年内总收入4.328万元。
“让贫困户有一个创富平台,并不是说谁来帮扶过就行了。我们是人走了,东西要留下来,不管以后是谁来村里做第一书记或者来帮扶驮信村,我们的产业平台还在,村民能够持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采访中,梁尤森的一番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印象。
新闻推荐
使命呼唤担当 梦想照亮未来 ——德保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剪影
县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十九大精神。全县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部署会。县委宣传部干部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县委政法委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县文体广电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十九...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