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雯 文/图
近日,从刚刚闭幕的第11届中国戏剧节上传来喜讯,代表广西参加展演的大型原创壮族歌剧《壮锦》荣获“中国戏剧奖·剧目奖”,剧中主演韦艺获得“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参演本届戏剧节,是《壮锦》首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这是广西多年来文艺成就的一次整体展示,优秀的主创团队、强大的演出阵容、大型交响乐队、合唱队,台前幕后每一个人用自己最大努力,展示广西文艺的自信!”演出结束后,总导演张仁胜激动地对记者说。
歌声——演绎壮民族文化
壮锦是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歌剧《壮锦》以寻找壮锦为线索,以全新的视角演绎了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使广西许多民俗风情和景观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
12月2日晚,夜幕低垂,不少观众抱着对“首部壮族歌剧”的好奇走进厦门同安剧场。当原生态的壮族大歌响起,一位壮族母亲带领3个儿子追寻壮锦的故事深情上演,每一段旋律都回荡着壮民族的心声,每一首歌都讲述着壮民族悠久的传说。
被剧情深深打动的贵州群艺馆的吴小姐流着泪看完了整场演出。正在学习音乐的骆同学在父亲的陪同下专程前来,《壮锦》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与现代交响乐的结合运用,让他大为惊叹。来自福建省文化厅的叶女士告诉记者,《壮锦》使她了解了壮民族丰富多彩的传说、文化和音乐,对广西有了新的认识和印象。一位厦门的女大学生在观看演出后感慨地说:“希望壮锦剧组走进高校,让年轻学子们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
《壮锦》的好口碑还引来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及厦门当地媒体的关注。一位西安戏剧研究院的老师自己花200元钱,专程从厦门打的到同安观看演出。同安区委四大班子的领导集体来到剧场观看《壮锦》,当地一位宣传部的领导激动地对主创人员说,这是他这辈子看过最震撼的演出。
演员谢幕时,剧组驻扎宾馆的两位服务员自费买来鲜花,祝贺演出成功;不少观众涌向后台,与主创人员合影留念,索要签名;当地一位女企业家在得知剧组车辆不够时,主动要求用自己的私家车将剧组人员送回宾馆驻地……观众的热情和厚爱让《壮锦》剧组受到了明星般的追捧。
咏叹——“寻找”的意义
《壮锦》魅力的源泉何在?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该剧主创人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字——“寻找”。
“创作一部能够代表壮民族的追求、理想与奋斗的作品”,该剧总策划潘琦道出了该剧创作的初衷。广西涌现过《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等具有浓郁广西民族风情的大戏,而“刘三姐的故乡”却没有一部真正体现广西歌海神韵的民族歌剧。为了打造一台壮民族舞台文艺精品,树立壮民族的“音乐品牌”形象,百色市委、市政府投资数百万打造大型壮族歌剧《壮锦》,以充分展示广西的文化深度和老区的人文精神。该剧从2006年3月初开始策划,2008年12月首演成功;经过全新编排后第二版亮相今年9月的广西剧展,并获桂花金奖;10月入选中国戏剧节后,加入大型交响乐队、合唱队进行了第三版的合成……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政府对待本土文化的姿态成就了《壮锦》的艺术品质。
该剧编剧常剑钧表示,《壮锦》的创作过程是在壮族文化的历史长卷中搜寻,在壮民族精神记忆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过程。张仁胜认为:“寻找壮锦的过程就是壮族人民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的过程。”作曲傅磬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着力寻找壮民族优秀的音乐融入其中。他说:“《壮锦》每一场都有原生态的民歌,并赋予现代音乐符号,但不管怎么结合,它的根基是壮族的音乐元素,壮族的民歌。”
《壮锦》的主要演员谢斌、刘璐、郭剑华、廖鸿飞、韦艺等,是我区声乐界的优秀青年歌手,他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演唱经验,却都是头一回接触歌剧表演,在短时间内从纯声乐演员“转型”为歌剧演员,虽然困难,但每一位演员都全身心投入,用最大努力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勒三”的扮演者谢斌是广西艺术学院一名声乐老师,在区内外的歌唱比赛中获得过很多大奖。在他看来,参演《壮锦》是对自己专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谢斌说,从唱到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大家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一年多高强度的排演,一次次地掏空自己、揣摩人物,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伴随《壮锦》一同成长,不仅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玉鸟”的扮演者刘璐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之一,从渴望飞翔私盗壮锦,到最后牺牲自己“拔羽还锦”,其角色的情感心理转换是剧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刘璐说自己在舞台上常常分裂成两个自己:一个是理智的自己,要在动作中完美地控制声音和气息;一个是感性的自己,要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释放表演的激情。
剧中“阿妈”的扮演者、百色右江民族歌舞团青年歌唱演员韦艺,恐怕是剧组中经历最多波折起伏的演员。由于前两任阿妈扮演者接连病倒,在《壮锦》亮相广西剧展的首场演出中,本是剧组C角的她“临危受命”,在手中没有剧本又从未和搭档演员排演过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平时的观摩和记忆,出色地完成了演出。对韦艺而言,每次头顶十几斤的发饰、腰挂沉重的皮质腰带、脚蹬十几厘米的增高鞋演出带来的疲累都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才刚满25岁的她要演绎一位母亲的情感心理。
正如该剧执行导演、百色市右江民族歌舞团团长黄汉雄所说,对剧中角色的二次创作,对演员们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正是有了所有演员的坚持不懈,观众们才看到了突破瓶颈后的完美表现。
回响——《壮锦》要走得更远
作为唯一代表广西参加本届戏剧节的剧目,戏剧节的专家们也给予了该剧极大的关注。
戏剧评论家李春喜对《壮锦》的音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继《刘三姐》之后壮族音乐的集大成之作,建议再增加一些歌剧化音乐,效果会更好。还有的专家建议在百色设立壮锦剧院,将该剧作为常演剧目固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戏剧节参演的28台剧目中,不少演出剧目打出的都是明星牌。而广西戏剧本土明星的缺位成了《壮锦》演出的一个遗憾。不少专家认为,该剧主要演员的表演和唱功都达到了专业的高水平,但由于都是“生脸”,观众知名度和票房号召力不高,无法产生明星效应。挖掘和培养广西本土明星和剧种代表传承人,对广西戏剧文艺发展的重要性又一次体现出来。
“《壮锦》展现了壮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独特民族文化特色,是集广西壮民族文化之大成与西方优秀艺术的表现手法相结合的舞台力作,是壮族人民献给世界各族人民的一个美好的礼物”,对于《壮锦》的未来,常剑钧非常有信心:“舞台艺术不能一次成形,它可以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目前《壮锦》在舞美、服装、剧本、音乐这些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下一步,将考虑适当引进一些国内一流艺术家参与进来,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逐步提升它的艺术品质。
编剧胡红一认为,《壮锦》的编、导、演是清一色的广西本土文艺工作者,体现了广西文化的自信。而百色右江民族歌舞团与广西歌舞剧院、广西交响乐团的强强合作,更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中剧团合作发展的实验价值和广西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自觉。
在戏剧节每晚演出时,来自靖西壮锦厂的两位织锦能手,都会在剧场展示厅表演传统的壮锦编织工艺。记者注意到,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会再次默默走到织锦机前,重新审视这凝聚着岁月痕迹的织锦机,倾听机杼穿梭间流淌着的壮家故事……这或许就是《壮锦》此行最大的收获。
新闻推荐
铁道部与自治区加快广西铁路建设座谈会暨会议纪要签字仪式在百色市举行
本报百色讯(记者/黎攀)12月26日,铁道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广西铁路建设座谈会暨会议纪要签字仪式在百色市举行。会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