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著名史家白寿彝先生新著《<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9月版)是本部帙不大的书,它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恢宏的视野和层层深入的理论,既有对《史记》成书背景的揭示,对司马迁历史思维的分析,又有对《史记》史学、文学成就的总体评价,处处彰显着白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大家恢宏器识。
总结起来,我以为《<史记>新论》在写作上有三大特色:
1.在指陈历史形势、阐述历史思想演变时,纵论司马迁著《史记》的史学背景。首先,在谈到司马迁以前的史学发展面貌时,作者指出:“司马迁以前,没有一部具有完整规模的历史记载。”关于这一认识,作者一方面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秦纪》、《世本》、《战国策》、《大戴礼记》、《楚汉春秋》等经传的价值、局限作了分析,指出它们首先被司马迁采用,是司马迁写历史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强调司马迁同时利用了大量汉初档案材料,并对各方面材料进行综合排比,认真进行论证。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史料和优良传统有深刻启示。
2.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思想演变,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指出:“司马迁继承了秦统一以前历史观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作者认为,在司马迁著《史记》之前,历史思想上有两个问题:一是“天人之际”;二是“古今之变。”作者进而从周人灭商,将殷商时期的至上神与祖先神分离,说到两周之际社会矛盾加剧,周人的“天命”观开始动摇,出现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其本质就是“要把天束之高阁,转而注意人道的问题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进步的“新思想”,后又从战国时期变法思想,说到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制度最终巩固下来,出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适应王朝统治要求的正宗思想”和司马迁为代表的更为进步的思想。这样,作者将司马迁著的《史记》以前的历史观概括为“天人”、“古今”问题,正与《史记》撰写的旨趣相符。作者在此言下之意是说,司马迁是一个真正做到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家。
3.从历史编篆学源流及其发展的视角,高度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作者指出:“从历史编篆学的发展来看,《史记》应该是综合体。”显然,作者这一结论,乃是对传统研究《史记》结论的颠覆。长期以来,人们说到《史记》的体例,都是说它是开创纪传体史书。虽说这一结论并非偏离《史记》的实际,然都忽略了它的综合体史书及其渊源。由此可见,它彰显了白寿彝先生的博识与创见。
总之,白寿彝先生的《<史记>新论》是一部极富时代价值的历史专著,也是白寿彝先生史学研究的代表成果之一。在此书面世三十余年后的今日,我们细读《新论》仍深感于其突出的时代意义。我热切希望以学习、研究历史为职志的青年朋友们,多翻阅这类专业书籍,从中学到编篆史料的方法,更学到其中恢宏的史识。
新闻推荐
(资料图)
那年我16岁,正是青春叛逆的年纪。突然间母亲病逝了,宛如晴天霹雳,完...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