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
本报记者 周红梅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此标准测算,广西有1012万贫困人口,相当于农村中每4人就有1个贫困人口,全区每5人就有1人为贫困人口,扶贫任务相当艰巨。
让所有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我区将投入1500亿元资金,这笔钱如何管好用好?
扶贫资金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6年投入资金70多亿元
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0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
春节前夕,记者在田东、天等、德保等县的几个贫困村采访时发现,通过这近几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大量的扶贫项目落地开花,贫困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德保县一位村干部感慨:“现在村屯道路更通畅了,用水用电更加方便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由于很多项目都是村干部和村民主动参与提出的,跟以前直接下达的项目相比,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自治区财政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我区启动实施新的扶贫模式——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分3批对全区40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入手,变小规模分散式扶贫为综合性集中扶贫,贫困村发展实现一年一跨越。
据统计,2005-2010年我区共投入整村推进贫困村资金70多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170多万元,使134万农户、577万人直接受益,其中贫困农户83.5万户、365万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36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平均增长14.02%,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61个百分点。
自治区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有利于最大限度整合各方人、财、物资源,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有利于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形成农户参与、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帮扶格局。
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核心是要实现3个基本目标,即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区各级财政加大投入,6年间新修建村屯道路9951条,4万多公里,使90%以上贫困村村委会所在地修通公路,解决了近3万个自然村(屯)571.3万群众行路难问题;解决了238万群众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改造贫困村危房近4万户;新建 20万多座沼气池,贫困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9%。同时,因地制宜在贫困村发展蔗糖、桑蚕、木薯、剑麻、药材、茶叶和养猪、鸡、鸭、鱼等特色产业,为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2基建
财政扶贫三个支点:
“基建+产业+启智”
今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约10.72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我区还将继续实施3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记者从2012年广西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投向计划中看到,总额约10.72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占到8.89亿元,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等资金安排上也都重点向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倾斜。
“财政扶贫,不是给钱就了事,今天我们为贫困地区‘输血\’,是为了今后他们能自己‘造血\’。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培育起一批产业,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学到一两门技能,谋到一份工作,这样他们就离真正脱贫不远了。”谈到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作为,自治区财政厅一位负责人如是表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步。而我区一些边境县(市、区)属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地方财政收入少。为在短期内使这些特困区域扶贫见成效,自治区调整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采取大会战方式来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广西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的一项创新和实践,多次受到中央肯定。据测算,在2012-2015年,我区将投入约394亿元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扶贫,是夯实扶贫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以前也是一个落后贫困山村,而如今,它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广西香葱第一村”,每天平均销售香葱2万公斤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就已超万元,“一根葱”让一个村脱贫致富。
去年,我区产业开发投入资金1.75亿元,扶持2269个贫困村,15.8万户贫困户71.5万人,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23.8万亩,中低产改造10.6万亩,饲养家禽等各种养殖业120.39万羽(头、只)。目前,我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已顺利启动,该项目将覆盖2000个贫困村,17.17万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今年,我区继续把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扶贫结合起来,支持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和名优特产品,围绕优势产业开发抓好优良种苗基地、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户贷款推动,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增加收入。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道。今年,我区将继续开展“雨露计划”,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大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
3产业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1500亿元投入需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所有扶贫项目在报刊上公告,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此标准测算,广西有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4234万人的23.9%,占广西总人口5085万人的19.9%。相当于广西农村人口4人中即有1人为贫困人口,广西全区人口5人中即有1人为贫困人口。据了解,广西一个省区的贫困人员数比全国其他4个民族自治区贫困人口的总数还要多,扶贫任务相当艰巨。
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以及扶贫开发的28个配套方案,全面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工作。从生态建设、兴边富民、教育扶贫、电网改造升级、安全饮水、易地搬迁、医疗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绘制出我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蓝图。
据相关部门初步测算,2012-2015年,广西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项目总投资约为1500亿元。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加强‘顶层设计\’,用好扶贫资金。”
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资金如何保障?该负责人表示,扶贫资金的筹措,将坚持多渠道筹集、分级负担、分年度筹措,以及整合资金的原则。因而,新时期我区扶贫开发资金的筹措,将是多渠道、宽领域的,包括财政资金,特别是要大力争取中央资金对我区支持力度,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帮扶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等等。此外,按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要求,资金的筹措由自治区、市、县分级负责筹措,并逐年组织实施,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分年度来筹措资金。
由于新时期扶贫开发涉及多个部门,为了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将整合中央补助资金、各部门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
钱投向何方如何监管?记者了解到,各市、县要围绕“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2012年度扶贫开发目标,将资金投向贫困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具体事项,确定具体项目,自治区扶贫办和财政厅在政策投向上严格把关。同时,所有扶贫项目都要按照相关规定在当地主要报刊上公告,以保证扶贫资金项目安排公开、透明,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启智
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为贫困地区“输血”,是为了今后他们能自己“造血”,这样他们就离真正脱贫不远了。许长江 王浩龙/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顺东本报通讯员韦文孟“价格比往年同期贵五角到一块。”“得价!”……田东果农满心欢喜。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百色芒果也实现了“量价齐升”。“2011年,我运了300车过来(每车3...
田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田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