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有一个尴尬的名字叫贫穷;曾经,它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曾经,它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
而如今,这里洋楼林立,道路宽敞,汽车飞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裕而满足。是什么让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富裕起来的?记者带你走进这个村子,一探究竟。
合作社让石头“冒”金子
这里土地利用率只有55.4%,人均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因此它常常被外人称为“石头上的村庄”。它就是位于田东县思林镇北部的真良村,多年来这里的人们都是和石头“打交道”,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因此,除了靠种植少量的甘蔗和玉米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外,村民们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而如今当你走进这里时,远远就能看见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楼,飞奔在硬化水泥路上的摩托车,一个个满载着村民希望的“红灯笼”——火龙果以其独特的魅力“挑战”每个人的味蕾。这一切足以证明真良村富起来了!
曾经的贫困村是怎么富起来的呢?“是合作社让这片只会‘长\’石头的土地‘冒\’金子了!”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难道区区一个合作社竟有这般本事?”记者感到非常疑惑。跟随村民们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一栋两层的办公楼,这里就是真良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80后”的梁青松就是合作社的当家人,“2014年通过微信销售出去的火龙果就达3万斤,销售额30万元,这收入可比以前村民们种甘蔗和玉米来得多、来得快!”
原来,作为真良村的一员,梁青松看到周边村子村民的日子都富起来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次到外地考察和学习,他发现我国每年从越南进口的火龙果就达50万吨之多,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抢购热潮,庞大的市场前景让这个小伙子彻底心动了。在和农业专家交流学习时得知真良村的土壤和气候确实适合发展种植火龙果后,他决定在村里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
可是,已经习惯靠种植甘蔗等传统产业为生的村民们,岂能这么容易就接受这个“外来物”?
面对朴实的村民,梁青松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2013年1月,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530亩的土地建成了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我们给村民们免费提供果苗和技术指导,还付给每亩700元的地租,连销售都不用愁了。”他说,村民们就只提供劳动力,还能拿工资,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2014年9月至12月,精心护理的火龙果丰收了,梁青松通过中国农业交流网、广西农业产业交流网、自治区海洋局网站、微信等多个平台展示了真良村的火龙果,没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来自重庆、北京、上海等客商,火龙果销售一空,产值30多万元。这个数字,对只“长”石头的真良村来说,是一个大大的诱惑,火龙果这个“外来物”也瞬间赢得真良村村民的青睐。
六旬老夫妇家门口领工资
年近六旬的夫妻梁国庆和廖美忠,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曾经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总是与其他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2014年他们却成为了合作社里最富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夫妻俩拿到了4万多元的“工资”,成为了合作社里拿到最多“工资”的村民。“都大半辈子了,没见过这么多钱。”不善言辞的梁国庆激动地说,现在自己也能过上一把上班族的瘾,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十二点下班,月底还能领“工资”。“将地出租给合作社,既能收地租,又能在自家的土地上‘上班\’领工资,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而在这之前,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像他们一样通过土地流转,生活发生变化的村民不在少数。
“真良村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火龙果的种植。”梁青松说,虽然石头多,耕种的土地面积少,但可以利用这个“专利”来挖掘该村的“潜能”,让石头“长”出金子不再是神话。如今,在真良村大力发展火龙果种植已成为一种潮流,大家跟随科技创新的脚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村民的腰袋鼓了起来,他们的生活似蜜甜。
新闻推荐
种桑养蚕父子兵□本报记者 周厚雪 通讯员 韦文孟 莫海燕 吴娇娇 文/图
以凯斯(左三)和父亲以体刚(右三)查看种植大户苏祖安的桑田父子俩给村民送蚕苗。
...
田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