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田林讯 (记者/谢彩文 通讯员/甘天龙 农正海)“田林田林,有田有林;吃饭有田,发财有林!”对“田林”县名做这番新解读的,是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
这个解读,通俗、有趣而贴切:田林是广西行政区域最大的县份,林地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7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倍。
人工林最多的地方,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广西,广西看田林。陈秋华算了一笔账:田林县24.5万人口,人均拥有25亩森林,相当于全区平均数6倍;折算林木价值,田林20万农村人口人均有“绿色存款”两万元。
“我一定把林地当田耕,把树木当庄稼种!”回忆去年11月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手中领到林权证时,田林县瑶族农民韦杰兴说。
向来属于边远贫困山区的田林县,近年重新认识县情,改变“穷在山”的传统定势,提出“富靠山”的发展思路。去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田林县委、县政府明确部署:“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兼顾并重,林改工作与林下经济同时推进,农民收入与生态水平同步提高。”县里专门制定《田林县林下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及试点实施方案,鼓励农民流转林地,盘活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发源于八渡乡的“八渡笋”,厚嫩无渣,脆甜味美,清代就是贡品,宫廷菜谱可见其名。现年58岁的李易勇,10年前从大石山区搬迁出来种植“八渡笋”,现在3层的新楼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自己开个商店,两个儿子管理120多亩竹林,不费多少人工,不用多少投入,一年卖笋收入超过8万元,亩纯收600元以上。“种竹好过种田,竹农好过神仙!”生活在秀丽又来钱的竹林里,李家其乐无穷。
目前,田林县八渡笋种植面积30万亩,正常投产20万亩,2009年销售额1.3亿元,其中出口400多万美元。新年伊始,田林县荣获“中国八渡笋之乡”称号。
百色市首宗林权证获得者是利周乡和平村平坤屯农民李刚。2009年12月18日,他用面积80余亩的林权证,抵押贷款15万元,建设万羽山鸡养殖园。目前已经完成住房、鸡舍、孵化舍等建设,林下已放养数千羽鸡。
在那比乡那腊村,林改后人均拥有林地60亩,相当于人均耕地的10倍。他们发展林下养羊,112养殖户存栏4580只羊,去年出栏1206只,收入70万元。
如今,田林县百亩以上林农有5万户,“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粮、林菜”等模式的林下经济各显神通。
记者随感
田林归来再看山
山,自古意味着贫穷、落后。“深山老林”、“穷山恶水”因而成为成语,流行至今。
从田林采访归来,再看八桂大山,真真切切感觉到:“穷在山”真的过时了,“富靠山”的时代到来了。
过去,山区贫穷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年,我区接连开展东巴凤、大石山区、边境建设、桂西十县、桂西五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广西山区交通、通讯等条件已经或正在彻底改变,山区发展的决定性制约因素不再存在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山区往往就是林区。据新公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区现有耕地6371万亩,林地1.7422亿亩,林地相当于耕地2.73倍。耕地的“文章”固然需要继续做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林地的“文章”更值得下功夫去做,从平地跃起,可以一“跳”惊人。
现在,广西的山,不再“深”;广西的林,难得“老”;广西的水,最秀美——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成了资源,成了财富,成了优势,成了新希望!
田林从“穷在山”到“富靠山”的大转变,不就是一个活样板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铁强本报通讯员甘天龙农正海莫有合全县林改586.22万亩。这是什么概念?量居广西之首,相当山东整省任务。然而,成就令人刮目:2009年即被评为林改先进单位,是全区惟一获表彰的非试...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