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田阳讯“成立党支部之后,以后我们党员开会就不用再往村里面跑了,开会方便办事也方便。”这是田阳县老乡家园社区党委成立以后,洞靖镇那峨村党员搬迁户黄忠路说出的心里话。
近年来,田阳县把加强移民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组织服务到哪里”的基层组织工作主旨,于今年探索推行了“农事城办”服务工作新机制,并不断完善“农事城办”组织设置、陈地建设、服务功能,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搬迁动力,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同步设置组织,新型社区有堡垒。打破农村基层组织设置行政隶属障碍,在各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成立新型移民搬迁社区,并以楼宇为单位划分网格,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各安置点党员人数多少组建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并以片块为单位或楼宇为单位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形成了纵横向延伸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设置模式。目前,绿林老乡家园、五指山老乡家园、达康、合力巴州和百育新街5个安置点已全部设置党组织。全县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116个村6012户,25123名群众和215名党员已全部找到“新家”进入“新家”。
同步配强班子,作用发挥有保障。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点党员整体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通过“县直党员优秀干部任书记+搬迁点优秀党员任委员”的传帮带方式,同步选好配强安置点社区“两委”班子,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队伍保障。完善搬迁点党组织活动工作经费、“两委”干部及居民小组长、网格长、网格员的报酬待遇保障制度,和现行的村(社区)工作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同等标准同步落实。
同步建好阵地,凝聚民心有平台。在移民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将阵地建设项目与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根据各移民点人口数量,落实专门地皮,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原则为各安置点新建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两委”办公室、党群阅揽室,党群活动室、党群会议室等功能室和篮球场、文艺舞台、卫生室、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齐配全办公设备,为党员和群众学习活动和作用发挥提供阵地保障。同时还在各安置点建立“农事城办”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党群、产业、就业、文卫、教育、法律“六大”服务,实现移民搬迁社区居民“办事不回村”的工作目标。目前,达康搬迁点、合力巴州搬迁点、绿林老乡家园社区搬迁点、五指山老乡家园社区搬迁点的党群活动场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步提升素质,模范带头有标杆。针对移民搬迁点党员整体素质不高,作风发挥本领不强,居民群众致富意识和致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采取“送学进社区”“送学上门”的灵活培训形式,组织党校和各定点培训机构深入易点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素质提升培训,强化对党员和群众进行能培训,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今年以来,已开展扶贫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人次2500人次,培训方向包括勾机、铲车驾驶、育婴、美容美发、电工电焊等内容。同时还结合各安置点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选树身边好党员活动,培育选树20名扶贫搬迁先进典型,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提高党员群众的自我致富意识和致富能力。
同步设计载体,作用发挥有渠道。针对扶贫搬迁点群众生产、就业、卫生及生活上的需求,及党员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同步设计党员作用发挥载体。如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组建搬迁点党员产业发展“一带一”、就业致富“一帮一”、技能培训“手传手”、病残人员“先锋守望”、看病就诊“上门服务”等党员服务先锋队,设立党员服务区、党员中心户,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党员为搬迁群众提供产业、就业、卫生和生活等精准帮扶工作。同时,突出贫困党员带头脱贫和党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落实两个“1+N”兜底帮扶措施,党总支部对本辖区所有贫困党员“兜底”帮扶,有能力的党员每名对本楼宇一或多名贫困户“兜底”帮扶,引导党员为搬迁群众提供精准帮扶工作,全面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今年来各安置点共开展党员先锋服务活动30多次,为群众办实事120多件。□李庭英莫有合
新闻推荐
种下致富果 带富全村人 ——记田阳县头塘镇联坡村村支书陆振 □特约记者 石广欢 欧 贤 通讯员 陆大仕
7月是芒果飘香的季节,也是田阳县头塘镇联坡村村支书陆振每年最忙碌的时期。每天凌晨6点,陆振开始在自家的芒果园中忙活...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