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字让我们感动,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又到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雷锋”这个亲切的称谓再度从心底唤起。虽然已过去50年,可这片淳厚的土地没有忘却这个名字,无数以“做一个好人”为目标的“当代雷锋”不断涌现。无论是不惜个人利益的扶弱济残,或是力所能及的助人为乐,“雷锋精神”的实践图景铺展在黄河两岸,如醉人春风,吹响主旋律,吹开新风尚。
50年前,伴随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长起来,兰州人杨楠将“雷锋”二字烙在心底。从“小人书”到“日记本”,在他的藏品里,那些年,和雷锋有关的人和事,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50年来,同杨楠的这份情结一样,“雷锋精神”并没有逝去,反而历久弥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陇原大地,不乏好人。从爱管“闲事”的的哥张建民,到扎根藏区的“草原曼巴”王万青,以及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平凡“好人”,都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不断体现着中华民族最美的精神传统和道德基石。
虽然不会做大事,专门做“小事”,但兰州郑家台“一刻钟服务队”的队员们“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鞭策自己,在一件件小事中彰显大爱;在盐场路街道,曾经的“好人”张宇龙如今卧病在床,但无数市民却向这位好人伸出援助之手,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彼此传承;“像雷锋那样待人,像雷锋那样工作”,兰州“雷锋号”机车,默默奉献一干就是23年;在省肿瘤医院,“抗癌患者俱乐部”的医务工作者,将全部青春都抛洒在与患者一起抗争死神的路上;而这两天,走上兰州街头,总能看到一个个温暖人心的背影,他们或扶危助困,或辛勤劳作,化身“当代雷锋”,成为可亲可敬的人。
3月1日,当位于会宁县新添中心小学的学生领到通过本报募集来的2000余本“爱心字典”时,孩子们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而在这个活动举办之初,谁也没有料到,短短10天时间,就收到了7000余元善款和数以万部的字典、图书。许多人都是悄悄来到报社,甚至不愿记者为他开据一张收条。“实在要写名字,就叫我是‘陌生人\’”。
名字陌生,但心不陌生。当还有人在询问学雷锋的现实意义时,他们的行为给出了答案。
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自觉学雷锋做好事,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新闻推荐
省发改委转发国务院批复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市和会宁县入列 “陇东组团”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
本报讯(首席记者王家安 实习生刘琼)4月25日,省发改委全文转发了国务院批复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国务院批复的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其包括甘肃省陇东庆阳、平凉和会宁县...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