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资料图
本报讯28日记者获悉,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教师田绿洲对会宁县博物馆内藏的数卷清代文卷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这些文卷并非一直以来大家以为的“奏折”,而是典型的清代进士“殿试卷”。这三份试卷的发现对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及会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会宁县第五中学的语文教师、高级教师田绿洲老师介绍说,所谓殿试卷,指的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每份殿试卷均由卷面、履历、策试正文、卷底四部分组成。“卷面”上书写殿试举人的姓名,加盖礼部官印。“履历”写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等。“策试正文”是殿试卷主要内容。“卷底”有朱文大木记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特别是清初的殿试卷长约420厘米,高约48厘米、宽约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约长250厘米、高44厘米、宽11厘米。殿试卷的卷面乾隆以后一般为八开。两面为一开,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每行连抬头楷书二十四个字。殿试卷答题时不抄题目。开头低二字开始写正文,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正文一般用“臣对臣闻”开头,第一题以“伏读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题则用“制策又以”四字开始。文内遇有“皇帝”、“宸严”等字另行抬头书写收尾,最后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作为结束。而会宁县博物馆馆藏文卷在大小尺寸以及书写格式内容等方面完全符合以上规格。
田绿洲老师介绍说,从内容上看,三份殿试卷为清末试卷,书法极其精美,内容涉及变法,用人及治国等事。这三份殿试卷,第一份完整,二、三两卷残缺不全。三份殿试卷均为八开。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每行连抬头楷书二十四个字。每份试卷长约410厘米,高约30厘米。其中第一份殿试卷低两行以“臣对臣闻”开头,中间分别以“伏读制策有曰”为第一题的开头,“制策又曰”为二、三、四题的开头。结尾以“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结束。试卷最后一页有朱色楷字“懿文选制七层”印记,“懿文选制七层”是清代科举考试的专用纸。第二份试卷的开头和第一份一样,但缺少结尾。第三份缺少开头和结尾,只有中间部分。
田老师说,此前有人曾认为此三份殿试卷为奏折,其实奏折和殿试卷在体例上有严格的区别。首先,奏折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一般不用“懿文选制七层”的精致纸。其次,奏折一般每行共计可写20个字,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奏折开头一般书写:“臣(某某)启”,接着是正文,结尾一般书写“叩请圣裁”等语。但田老师指出,由于三份殿试卷因缺少“卷面”、“履历”等内容,因此答卷人是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甘肃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作品《绿如蓝》,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28日,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兰州大学文学院、西北文学等单位联合为这部作品举办研...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