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靖远新闻 > 正文

王成尧:“嫁接”在文学树上的生命

来源:白银晚报 2015-08-04 08:01   https://www.yybnet.net/

□李慧文/图

内容提要

王成尧是生在一个“苦”字上了,苦到让人听着就绝望的地步。我甚至怀疑王成尧的前世要么是上帝的仇人,要么就是上帝的儿子。他是上帝的一个实验品,上帝堵死了他所有的路,只让他吸吮着文学的甘露,欣赏着文学的花蕊,做着文学的梦想,用文字行走,将生命嫁接在文学艺术上,看他是否能够存活了下来。

中间坐轮椅者为王成尧。

王成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甘肃靖远人,甘肃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集《孤独的山麓》《驿路的时代》等上百万字。

“如果你让他继续写书,他会慢慢地死,你如果不让他写作,他立马就会死掉。”王成尧的小说《孤独的山麓》出版发行并获得“黄河文学奖”之后,得到了一些奖励和赞助金,同时,他的身体状况更加虚弱,甚至一度生命垂危,多年来一直关注、帮助他的靖远县作协主席白祖彦建议王成尧的家人,先让王成尧停止写作,先看看病,王成尧的侄子就如此直截了当地回答。白祖彦闻言,唏嘘不已,再说不出任何话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一直深信不疑。我想,天生万物总会有个活头,而唯独王成尧特殊。他生存状态的艰难窘迫让我们无法想象;他和命运的抗争对文学执着的追求让我们心疼到凝咽无语,心疼到笔下词穷。

1960年在中国现代史上常常和民国十八年相提并论,王成尧偏偏就生在那个节骨眼上;甘肃省的自然环境恶劣在全世界都有耳闻,而他偏偏就生在甘肃;其实甘肃的好些地方并不差,而他偏偏生在闭塞的农村;农村就农村吧,可他偏偏又生在干旱少雨,山高沟深的小山村;小山村也罢了,他偏偏又是近亲婚姻的“恶果”,恶到爬不到自己的轮椅上,恶到离不开方圆三尺的炕头;“恶果”也罢了,干脆让他打娘胎里来就浑浑噩噩地只知道张口吃饭、闭眼睡觉,不辨东西南北也少些苦恼,偏偏又让他的才情智商高于常人。上帝这不是活生生地把他往绝路上逼吗?

总之,王成尧是生在一个“苦”字上了,苦到让人听着就绝望的地步。我甚至怀疑王成尧的前世要么是上帝的仇人,要么就是上帝的儿子。他是上帝的一个实验品,上帝堵死了他所有的路,只让他吸吮着文学的甘露,欣赏着文学的花蕊,做着文学的梦想,用文字行走,将生命嫁接在文学艺术上,看他是否能够存活下来。

王成尧在他的自传纪实体小说《驿路的时代》里写道:

“惟凌(人名)不愿与泥沙俱下,他是逆流而上的骚体,是觅清濯而上溯的追源者。因此,他在人生的路上多涉荆棘,生命的意义便如刺痛的感觉而更显得弥足珍贵。在商品经济的激流中,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人在浪涛中颠簸,一批人在美金中流失,一批人甚至失去了自己,惟凌却加倍眷恋着生他的那个贫瘠的黄土家乡,他执着地在故乡的春来秋去中。当年的村落像旧石器似的被遗弃在某个角落了,却成了他珍藏的一幅田园版图,每展开这宗卷轴,就会感到乡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熟悉的乡音依然如昔温馨!”

“东风劲催杏花开,三月青涩扑面来。

一碟嫩豆味正美,半亩老箕色渐衰。

野餐素有榆钱捋,家宴却无栗子揣。

莫谓懵懂少年郎,衣不遮体犹慷慨。”

这都是王成尧的文字。从这些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志趣、信念、追求中看,王成尧分明是一位饱学高洁的田园隐士,谁能把他和瘫痪的残疾人联系起来?

但是,他确实是一位离不开炕头,抖抖索索一分钟只能写出十来个字的残疾人。而目前他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集,上百万的文字,且有一部古体格律诗等待时机出炉。

王成尧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一个叫箬笠的地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初见“箬笠”这两个字,我很动心,那么雅,那么充满诗意的葱茏。可谁晓得却是一个苦旱得留不住生命的穷地方,穷到没水、没路,穷到飞禽走兽和人类一个个落荒外逃!

就在那么一个穷地方,但少年王成尧是幸福快乐的。他是长子、长孙,他沐浴着家族的宠爱,更重要的是他天资聪慧、志向高远,家中祖辈珍存的史籍宝典,使他在众多鼻涕连天的懵懂少年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使他的心中早早地就窝着一个朦胧但又实实在在的梦想,他的双臂就是一双羽翼未丰的翅膀。

他知道自己注定要和别人走不一样的路,注定要比别人飞得更高更远!

但是,就在他十五六岁的花样年华,即将展翅翱翔之时,他的翅膀折断了。1980年即将初中毕业的王成尧在上学的路上,突然间浑身无力,跌倒在雪地上……从此离开了心爱的校园,成了求医问药,走不出大山的残疾人。

此时,从小一块儿玩大的伙伴们,有的走出大山出卖廉价的苦力养家糊口;有的穿上了令人羡慕的国家制服;有的在原生态的环境里生活着,继续“捋牛尾巴”越来越像返祖的猿人。扎堆赌博、成群起哄、说些令人脸红的男女之事打发无聊的时光,而唯独残疾着的王成尧与众不同,诗书在腹浊污不浸。但是,鹤立鸡群就是另类,他成了被别人调侃取笑甚至攻击的“书呆子”。

他只好与书为伴,从书中寻找知音,寻找“鹤”;他只好与自然为伴,从黄土地中得到慰藉和温暖。

贫病交加,他没力气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想成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却交不起一百多元的报名费,可是三年制的课程,他一年就学扎实了。他研读的名著典籍是家族遴选传承下来的,有些是我们闻所未闻,甚至是孤本。又自学专研了哲学、历史,他想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让自己高尚起来。他想爬出个人样来!但无论怎样他都爬不出枯寂的箬笠,爬不出那万丈山崖环绕的箬笠!

疾病在日益不停地蚕食着他的肢体,一天天变本加厉地将他致残、致瘫,渐渐地他下不了炕,甚至,他连自己的轮椅也爬不上去,连自己的“水火”都要靠年迈的父亲背着、抱着去完成……万般绝望之际,他选择了文学,文字能排遣绝望与苦闷,文字能记录生活和思想上迸发出的光华,文字能疗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白银文艺》凝聚着白银文学爱好者的心,主编苏震亚无疑是一杆文心所向的旗帜。

《白银文艺》和苏震亚的名字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闯进了王成尧的世界,就像名医之于重症患者,让王成尧看到了一缕生命的亮光。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多少周折,他的弟弟从靖远刘川开着农用“三马子”,颠簸着跑到箬笠拉上他,又颠簸着返回离白银较近的刘川,辗转了长达四天的时间,把他背进了当时《白银文艺》主编苏震亚的家里,得到了苏震亚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于是因他等而建立的《白银文艺》“残疾人专栏”应运而生。从此,王成尧找到了生命得以延续的方式——写作。

王成尧和文学结缘的过程就是将日益枯萎的生命,嫁接到文学树上的过程,文学给了他新的生命。而这个手术的实施者正是苏震亚先生。王成尧千辛万苦地登门找到苏震亚先生等同于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找到了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从此,王成尧的生命绽放出新的姿态,那一篇又一篇诗歌、散文、小说稿件的发表,就是新生命焕发出的一枝一叶。

随之,他渐渐地从悲苦绝望中走出来,文字由低迷沉沦变得沉着冷静,变得执着坚定。尽管,颤抖着的手一分钟只能写出十来个字,他却完成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孤独的山麓》,最近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驿路的时代》,发表了几百首(篇、幅)诗歌、散文、楹联并多次获奖,成为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

前几天,当我参加王成尧的《驿路的时代》首发式时,想起二十年前,我从白银市文联编辑部,隐隐约约听到有一位贫寒的农村残疾人在写文章,后来在《白银文艺》中看到一篇悲苦绝望的文章,前两年又听文友呼吁为一位残疾人捐助电脑的事,把这些断断续续的片段联系起来,才知道,原来那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原来就是眼前这位消瘦苍白,但双目炯炯有神的王成尧。

王成尧能走到今天,社会上的爱心接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他的父母和弟弟一直以来的照理,村子里的村主任和念书娃娃给他传递信息、白银市残联对他出版书籍以及生活上的大力帮助,乡政府和爱心人士以及部分领导干部和文学爱好者也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所有这一切给了他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给养。

几年前,王成尧也不得不离开了那个他无限眷恋的故乡,那些青春做伴的山风树影,坍塌的老屋,聒噪的鸟鸣对于别人大约已渐次相忘于江湖了。而对于王成尧来说,离别半步即成天涯。那美好忧伤,贫瘠荒凉的故乡和童年一样,定格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深深的结。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它们保持开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用文字做窗口,瞭望故乡天宇下曾经闪耀着的星星……

相信更多的作品将摇曳于他生命的枝头。

新闻推荐

白银市优质硒砂瓜远销北京天津无锡等地

本报讯(记者苏黎明)8月9日,记者从市经合局获悉,时下白银市大量的优质硒砂瓜和黄河蜜瓜,已经通过北京物美、华联等超市网点,进入北京市场以及各大超市在天津、河北的连锁直营网点。其中,仅物美...

靖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王成尧:“嫁接”在文学树上的生命)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