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又叫乳名,是指人在孩童时期所用的名字。安徽省各地居民素有起小名的习惯,或是一种传统习惯,或是为了讨个好彩头特意取的,或是长辈随口喊出好记好听的,一般人都会在小时候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名。可是,当有一天自己的小名“喧宾夺主”,占据了你的“尊姓大名”的时候,麻烦可能就来了。
在怀远县唐集镇潘集村,提到“刘先文”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并没有多少,可是提到“刘威”,村民们却都知道这个人,“俺们村的人嘛,当然知道。 ”其实,“刘威”和“刘先文”是一个人,不一样的是“刘威”是小名,“刘先文”才是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的大名。而如今,这个小名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名的影响力,村里很多人只知道“刘威”,却不知道“刘先文”。
最近,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名,却给刘先文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原来,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的名字和自己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样,自己在处理一起土地纠纷时处于了劣势地位。
多年前,当地进行土地二轮承包,并进行了土地承包证书的登记,村干部“先入为主”的随手一填,“刘威”被写在了土地承包证书上面。“刘威是大家随口叫的,村里人都这样叫我,小时候老一辈都这样叫我。 ”刘先文告诉记者,“当时那个村干部登记时就把我的名字登记成刘威了。 ”因为没有意识到土地承包证书的重要性,刘先文当时对这个错误并没有在意。刘先文说,“村里人都知道刘威就是我,我就是刘威,我当时就没有去纠正这个错误了。 ”
一念之差,让现在的刘先文后悔不已。因为多年前将自己家的一块承包地出租给村里其他一户村民,如今因为这块承包地的归属问题,两家将要对簿公堂。可是,如何证明土地承包证书上的“刘威”就是“刘先文”,俨然成了这起官司的瓶颈。如果证明不了,刘先文将面临着证据不足,官司能不能被受理都将难以预料,更不要说赢得官司了。 “我现在为这个错的名字到处在跑,找证据证明刘先文就是我。 ”刘先文对当时的错误登记很是懊悔。
除了刘先文这样在有关证书上的登记误用小名之外,在安徽省不少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很多本不该出现小名的地方出现了小名的 “身影”。如向亲戚朋友借钱缓解当务之急很常见,打欠条的不多,可是有人打了欠条,借款人却写上了小名,这种情况往往会埋下纠纷隐患。
临泉县的徐涛去年向其亲戚王女士借了2万元用于盖房子,约定一年后归还。但徐涛却在借条落款上没写上自己的大名,而是签上了小名“徐小涛”。因为是亲戚关系,王女士当时没在意,催要借款时,对方却以借条名字不是本人为由不愿归还欠款。无奈之下,王女士只能重新收集证据,催要欠款。
记者发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类似刘先文和王女士的遭遇很多。由于同姓氏族的聚居,很多地方同村人不少都沾亲带故,相互间称呼小名的多,这种情况很普遍,但涉及到一些正式场合时,小名的出现往往误了很多大事,伤了和气。
为此,本报记者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小名使用场合要谨慎,莫让小名坏了“大事”。
本报记者 陆杨
新闻推荐
从今年开始,本报 《农业周刊》特别开辟《短信回音壁》栏目。您在农业生产和购买、使用农资中遇到问题需要咨询,请编发短信告诉我们。短信中要写明:您的姓名、地址(所在县、乡镇、村)、咨询什么问题。...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