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丰静
深冬时节,皖北天高气爽,是农田冬修水利的最佳时节。为支渠加固,给沟河清淤,打机井,建泵站,怀远县三万劳力齐上工。
在荆芡乡涡南村,一个有趣的景象吸引了记者,一排排小口径“消防”水泵整齐排列在田头。红色的水泵不高,一二十厘米。 “‘小水泵\’可管用了,遇到大灾大旱也不怕。”涡南村村支部书记孙敦喜告诉记者。
2005年,怀远县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率先在位于涡河南岸的3200亩旱地上建起涡南井灌区。 32眼电灌井,只要插上IC卡,就可以实现智能控制灌溉。机器新、设施好,但由于产权属于县政府,县乡政府没人手管,村集体没钱不愿管,群众一家一户又难以从面上统筹,谁来管护成了难题。
涡南村决定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协会如何运转呢?资金又从哪来?”记者好奇问道。“俺们按照0.53元/度的标准向供电部门缴费,按照1元/度向农户收取。留存的部分就用来保障协会运转。 ”协会会长孙敦文介绍道,“虽然电费变贵了,但是对村民来说,协会管护还是省时省力省钱。 ”
村民孙尚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过去的提水方式,每亩每次灌溉费用是25元至30元,使用自动刷卡缴费、计量灌溉的电灌井后,只要5元至6元。一亩地一年灌溉六七次,可以节省50元以上。“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再也不用拖着几十斤重的水管,村民抗旱的积极性都提高了。有时候农户不在家,一个电话打回来,委托俺们帮忙,俺们就当起了‘田保姆\’。”孙敦文说。目前,已有326户村民加入协会,占到了涡南村的三分之二以上。
去年,协会收取了村民共计12万元费用,除去上缴供电部门电费和变压损耗6万元,以及三个管理人员工资3万元,余留3万元经费用于灌区内机电设备维修养护。“灌溉方便了,生产也搞起来了。”孙敦文说,如今涡南村实行小麦套种西瓜,外加种植露天蔬菜,人均收入9000多元,高于全县水平。“我们还是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小麦亩产可达1200斤。 ”
2013年,怀远县政府向涡南村颁发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涡南村向协会发放了使用证书,进一步理顺了产权关系。 “像涡南这样的井灌区,目前,怀远县已建陈集乡瓦四片、陈集乡永佛片、淝河乡中淝仁和片、双桥集镇赵集片等5处,总面积3.1万亩,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小型水利工程11处。下一步,还准备将中小灌区逐步改造提升为砼防渗渠道,并积极探索创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 ‘最后一公里\’管护难题。 ”怀远县水利局局长刘玉成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丰静“阿姨,刚出锅的饺子,你先尝! ”1月27日中午,在怀远县魏庄镇魏南村村民胡志友的家中,11岁的留守儿童蒲松热情地将自己亲手包好的饺子,夹到蚌埠供电公司员工朱雪为的嘴边。朱雪为一...
怀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怀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