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高翔本报记者 丰静
307省道斜穿怀远县境。初冬季节,记者来到怀远县采访,发现公路两侧的厕所、柴草堆、杂物堆不见了踪影,墙上的“牛皮癣”、小广告,被一幅幅生动优美的文化墙所替代,经过的村庄让人耳目一新。
“垃圾袋装化,保洁市场化,俺们家家户户都干净起来喽! ”荆芡乡石山村垃圾清运工陶圣九兴奋地说。去年以来,怀远县以19个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村和国省道沿线为重点区域的整治提升活动全面铺开。全县组建了289支保洁队伍,配备5775只垃圾桶、862个垃圾池,清除近5万处房前屋后垃圾,改水改厕改圈,并开展了沿路村庄集镇整治活动,19个乡镇均建起了中心垃圾站,配备清洁车、垃圾专用铲车,以满足垃圾集中清理运输的需要,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环境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
县、乡公路沿线曾是怀远县环境整治的“盲点”。 “过去,俺们这里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村民潘地和指着手中的清洁袋腼腆地说,“新街西边的灌溉渠、排涝沟成了垃圾场,影响了村容村貌不说,还严重防碍了灌溉排涝。 ”因此,怀远县在开展清洁工程中,以建设美好乡村为契机,把抓国省道、县乡公路沿线环境整治作为改善乡村环境的突破口。以荆芡乡为例,该乡将沿省、县主干道、沿村庄周边、沿芡河两岸的68个自然庄作为重点,对影响村庄居住环节和村庄整洁的厕所、杂物堆柴草堆进行集中清理,并在225、307省道沿线组建了保洁公司,对公路保洁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在20个村聘请了40名清洁工,2个美好乡村建设试点村聘请了6名清洁工,确保村主干道有人清扫和村庄垃圾有人收集清运。实施近一年,大多数村民都养成了垃圾打包的习惯。
在较为偏僻的县道芡南路上,记者看到,荆芡乡石山村沿路的居民主动把一天来所收集的生活垃圾打包,送到路边等待清洁工人集中运送到村头的垃圾池。村民范传怀笑着告诉记者:“环境美了,俺们的生活也更有活力了。 ”
新闻推荐
春潮涌动的珠城大地,生发着新的激情和梦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好于全省、领先皖北,工业经济总量进位、结构优化,文化产业速度加快、层次提升……过去这一年,蚌埠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实干快进,加...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