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赵佩珍,今年91岁。祖籍蚌埠市怀远县,定居芜湖。
在见到本期的“长寿之星”赵佩珍前,记者在电话中与老人有过短暂的交谈。老人家虽然听力有些退化,但言谈清晰、逻辑清楚,和蔼可亲。5月25日上午十点,记者来到赵佩珍所居住的赭园小区,年过九旬的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十分安静祥和。
时时关注天下事
赵佩珍的文化水平在同辈人中比较高,解放前已是初中毕业,因此老人家年过九旬仍有看电视和读报纸的习惯。在众多的消息里,赵佩珍最为关心的是国家大事。每次电视上放新闻时,老人家都会催促二儿子打开电视,唯恐错过最新的信息。她说:“我不喜欢看电视剧。”而提起前段时间的俄罗斯红场阅兵,赵佩珍则点头表示清楚。儿子说,老人家非常关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鉴于中央一套播放新闻的时间正好是饭点,赵佩珍时常会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前,一边吃饭一边关注。
工作积极闲喜静
赵佩珍祖籍蚌埠市怀远县,由于父亲的工作变动,儿时她便定居芜湖。1958年,为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赵佩珍主动报名前往芜湖群力炼铁厂工作,后来在厂里从事幼儿教育。后因工厂裁员,赵佩珍转而到金马门八斗街道做文书工作,再又成为了街道的生产副主任。老人家的职业生涯并未就此结束,继此之后,赵佩珍又调到弋江机械厂做了一名会计,直至退休。
因为曾做过多年的街道副主任,赵佩珍在工作时接触了不少人,处理了很多家长里短,故而闲暇时便喜爱独自养神。老人说:“我年轻时就好静、怕烦神。”老屋拆迁后,赵佩珍搬到赭园小区居住,没有了曾经大院里邻居的陪伴,老人家就更不爱在外凑热闹了。
赵佩珍共有两儿一女,都在芜湖,来往十分方便。老人家退休后如普通中国老人一样,在家带孙子、重孙。由于赵佩珍文化程度较高,又从事过教育工作,老人家很享受这种天伦之乐。
偏好面食重健康
赵佩珍每天早晨六点醒来,晚上九点入睡,生物钟非常规律。儿子说,有时他有事不能贪睡,还需要母亲叫他起床。赵佩珍醒后,会在房间里给自己做按摩,然后才起床吃早饭。由于生在北方,赵佩珍比较偏好面食,馄饨、水饺、面条、大馍、豆浆、牛奶等都列在她的早餐菜单之中。当然,最必不可少的莫过于老人家喝了二十多年的蜂蜜了。
谈起蜂蜜,赵佩珍说:“以前有人到大院里来推销,我便和大家一起买了。那时候的蜂蜜比较醇香,不像现在的糖分太多,效果差很多。”老人说,她以前有轻微的气管炎,由于蜂蜜的润喉润肺功能,现在就好多了。
赵佩珍的午饭一般是一小碗米饭,搭配一些素菜。她的口味偏于清淡,肉吃得较少,鱼会多一点。老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会积极漱口,因此年过九旬牙齿依然很好。由于早上起得早,老人午饭后会补眠,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午睡后,老人会在家中做保健操,伸展一下胳膊腿,运动不剧烈,却保证全身各部位都活动到。记者在赵佩珍家还看到了装在铁盒中的健身球,儿子说,老人家平常也会用这个锻炼身体。
长寿基因令人奇
赵佩珍不仅自己是高龄老人,她的父母也都很长寿。在翻看老照片时,记者看到两位老人须发花白的合影。赵佩珍告诉记者,父亲享年94岁,母亲享年97岁,她的长寿与两位老人的基因也是密不可分的。
谈起父亲的长寿,赵佩珍说:“这应该和他的工作有关。”老人的父亲是一名邮递员,常年四处奔波,退休后还延续了工作习惯,经常背着包四处活动。虽然没有了报纸信件,但老人的父亲会在里面放几块砖头,做负重运动。老人的父亲还喜欢研究中医医书,懂得一些药理,在那个医疗条件差的年代,算得上当地的“赤脚医生”。邻里但凡有个头疼脑热,赵佩珍的父亲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药知识,给他们开方子。他平日还会用中草药泡酒,邻居前来讨要,他也会慷慨赠与。
赵佩珍如今已是四世同堂,虽然亲戚定居各地不能常来往,曾经的邻居也因拆迁而难再见面,但与儿子一起生活,老人过得非常安逸。翻看着那些老照片,赵佩珍还能记起很久以前的一些事,这位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的老人,心中对年轻的过往依旧怀有一片柔情。
记者 叶荔 实习生 陈曼倩 文/摄
91岁高龄的赵佩珍和70岁的二儿子宋在新
赵佩珍每天都会坚持做保健操
赵佩珍父亲和母亲当年的老照片
赵佩珍和老伴年轻时的合影
新闻推荐
外表风光、内心酸涩,是我们的切身体会。晨昏颠倒、昼伏夜出,是我们的生活常态。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跑得比狗快,总是奔...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