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高翔
在怀远县“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一位三十出头的庄稼汉子从颁奖的县领导手中接过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双眼闪现着感激的泪花。捧在胸前的荣誉证书是他们一家走上致富之路、摘掉贫困帽子的“通行证”,也是他迈向新生活、敢于担当家庭责任的“证明信”。
他叫孙为路,家住荆山镇袁庄村。2014年家庭的一场变故,无情地击垮了他勤劳持家过好日子的梦想。因为家里贫穷,妻子诞下儿子后悄然离家出走,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和空荡荡的房子。儿子的啼哭、老母亲的埋怨,还有妻子的不辞而别,一下子敲碎了孙为路本来就相当脆弱的自信心,既当爹又当妈还要担负儿子的义务,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因照顾儿子和年迈的母亲生活,容不得他有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的想法。一时间颓废、消沉、自暴自弃的阴霾弥漫在整个胸腔,撵着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要低保、要救济,成为他打发时光的唯一要求。
看着年轻力壮的汉子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帮扶联系人张道江心里挺不是滋味,2015年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措施后,张道江和县镇帮扶人员一拍即合,拿出了“扶志鼓气、扶智引路”的具体措施,考虑到孙为路骨子里就有肯出力、能吃苦、想过好日子的潜质,张道江就联合市人社局派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联系人、村“五老”帮扶人员上门嘘寒问暖、送慰问金、送慰问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点拨,增强了孙为路靠双手创业、靠勤劳养家的信心和志气。2016年,孙为路在帮扶联系人和驻村工作队的鼎力相助下,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主动找到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求承包20亩稻田,尝试着和园区里的种植大户一样种起来优质糯稻,走上了“土里刨金”的道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秋季他承包的土地糯稻迎来了大丰收,平均产量达到550公斤,除去生产成本外,当年家庭纯收入就超过了10000元,轻松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享受着脱贫不脱政策的待遇,孙为路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倍增。2017年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村两委干部为他精心设计了精准帮扶方案,请来农艺师手把手地给他传授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和经验,为帮助他发展设施农业保驾护航。俗话说:创业路上险阻多。提起自己种植大棚蔬菜遇到的棘手事,孙为路脸上至今还流露出感激的表情,去冬今春的寒潮天气和连续几场罕见的大雪,让刚涉足设施蔬菜种植的孙为路心有余悸、坐卧不安,好在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联系人、镇村干部、农技人员提供的跟进式服务,及时雪中送炭,党员干部像走马灯似的围着他家的蔬菜大棚献计施策,齐心协力陪着他不分昼夜地与风雪、寒潮比耐力,终于让他家大棚里的蔬菜安然无恙,直到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安全上市,所有帮扶干部、帮扶联系人才悄无声息地“收兵”,放假回家过年。点着到手的卖菜收入,瞅着越过越有滋味的红火日子,孙为路深有感触地说“都说俺的命运差,现如今党的扶贫政策却让俺过上了比蜜还甜的幸福日子”
见证着孙为路从自暴自弃混日子转变为任劳任怨的致富典型,袁庄村父老乡亲们都信服地说:还是“脱贫攻坚,志、智双扶”的策略妙,能让“破罐子”装满新能量,这样的帮扶举措俺们庄户人家信得过。
新闻推荐
一九八四年的秋天,我和妻子刚认识不久,她就嚷着叫我去见她的父母。那天,细雨蒙蒙,我迈进了岳母家,岳父岳母早早地在家等候着我这个准女婿。那时年轻,啥也不懂,两手空空就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成为座上宾。...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