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怀远 > 正文

“吃穿不愁,家庭美满,这日子真幸福!”

来源:淮河晨刊 2019-09-24 07:12   https://www.yybnet.net/

9月21日,茗香金庭小区,周玉梅通过观看电视了解祖国的变化。尽管已经快70岁,杨振国还经常在自家门面店制刷。摄于9月21日本报记者刘晨文/图

题记:再过不到一周时间,就是10月1日,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有一群人更是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殊兴奋,他们与国庆的缘分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有了联系,更值得羡慕的是,他们其中有些人不仅是在10月1日出生,而且还是在1949年10月1日出生,他们是与新中国同龄的幸运儿。

本期,让我们倾听两位新中国同龄人的故事,分享他(她)们的快乐与收获,感受时代的变迁;也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姓名:周玉梅

生日:1949年10月1日

现状:退休

“我出生在怀远县魏庄镇张店村,生于1949年10月1日,是家中的独生女,今年正好整70岁。”9月21日,临近午饭时间,周玉梅正在看电视,记者在其茗香金庭小区的家中见到了她,“出生日期是邻居给我小学登记时才知道的,因为我是女孩,所以名字里就没有‘国庆’、‘建国’什么的,但是我很骄傲与新中国同龄。”

周玉梅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有十几亩地维持生计,一家人住在村里主街上的土房内,晚上就靠煤油灯照亮。由于生在农村,也没什么可玩的,没上学前就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摔泥炮,爬爬树,“那时候也没什么吃的,经常吃槐花,喝的稀饭太稀,都能照出人影来,那时候想法也单纯,只要能混饱肚子,就到处瞎玩呗。”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因故早逝,我便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子是苦了些,邻居帮衬着,反正能对付着过,衣服都是亲戚给的。”她说。1955年,邻居给周玉梅小学报了名,在离家不远的张店小学就读,“就记得学校操场上有个木头篮球架,升国旗也在这里,教室是砖墙,房顶是草瓦混合,教室里昏暗,我们当时是木课桌,长条凳。”她说,“但我学习还不错,好几年都是三好学生,不用爷爷奶奶操心。”

1961年,穿着从邻居借的衣服,周玉梅考上了新马桥中学,“记得当时学校一年发一次布料和助学金,这样生活才好过些。”1964年,由于历史原因,年仅15岁的周玉梅没有继续求学,来到村里的张店饭店,当跑堂干服务员,端盘洗碗什么都干,天天身上一股油烟味。1966年,周玉梅来到镇招待所卖饭票,与同村小伙梅步海谈起恋爱,“当时老伴在位于蚌埠市区的原水电部安装局上班,工作流动性大,经常到外地去,我们主要靠写信交流,见面只有等到他探亲假,1970年结婚。”

直到1972年,梅步海调至省水利厅所属的水建公司,单位地址就在交通路附近,两人生活才相对稳定,儿女也先后呱呱落地。1982年,周玉梅调至位于市区的原淮河饭店工作,两人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来蚌埠就住在红旗二路,和公婆一起住,一家6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我们两口子天天努力干活挣钱,目的是不让孩子受苦,”她说,“孩子学习还是过问的,教育他们好好学习,不学习就没有好工作,也很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1985年我们一家搬到老伴单位宿舍,2002年搬回红旗二路拆迁还原房,2017年搬到现在住的小区,虽然楼层高,但是有电梯,我们老两口下楼也方便。”周玉梅说。

“我很知足,养老金连年上涨,女儿在中学当老师,儿子在水建工作,对我们老两口都很孝顺,一大家人日子过得很幸福。”周玉梅说,“再过几天就是我70岁生日,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准备聚在一起庆贺庆贺,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电视里播的国庆阅兵。”

“人老心不老,靠着这门手艺再干几年!”

姓名:杨振国

生日:1949年10月1日

现状:退休

“我是1949年10月1日出生,家在灵璧县城,父亲是政府工作人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还算不错,收养过孤儿,帮助过穷苦人家,做了不少善事,”9月21日,杨振国在淮滨小区的家中与老友闲谈往事,“后来发生变故,家道中落,逃荒来到蚌埠,不得已送养他人,养父给我起名杨振国,意思就是振兴中国。”

1952年,杨振国随母亲来到蚌埠,当时就住在三马路附近的圈堤坝下,住在用芦苇搭的房子里,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卖芦苇及从淮河提水出售为生,很是清苦,“母亲出嫁前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也没有干过什么活,当时因生活难以为继,邻居见后,帮助牵线将其送给人家收养,并约定不得见面,不得透露身世。”

杨振国告诉记者,养父杨宗泰是名搬运工,小时候对他还是很好的,不管多累都会与其玩耍,当时自己认为养父就是生父。当时杨振国住在二马路附近,离码头、淮河路都很近,他和邻居的女儿一起坐木头箱体公交车,看百货大楼开业,周边的地标性建筑例如同源茂饭庄、金山饭店等都去过。他还透露,那几年童年生活很是开心,至今还记忆犹新,直到后来生母找来相认,养父就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963年,杨振国初中肄业,在家待业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打零工。1965年10月,进入原五金厂上班,工作认真负责的他深受领导喜爱,考虑将其留在办公室负责供销业务,可是喜欢琢磨的杨振国一门心思要去车间学习车床技术,“我当时认为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成就了我现在的事业。”

1985年,杨振国已经调至原市制刷厂,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机修工,无论啥机器出毛病,在他的手中总能很快修好。老杨出色的表现,引起身边一位美女同事的注意,她便是杨晓梅。

“我那时候爱臭美,就去请杨师傅做一个眉镊子,把眉毛弄的细细的。”杨晓梅说,老杨走进车间,三下五除二就做了一个眉镊子,用起来比外面买的还顺手。从那以后,就看上了老杨那双勤劳的手,啥东西都会修,日久天长生出爱意。毕竟老杨是一个刚离过婚的男人,而且比自己大9岁,还带着两个孩子,杨晓梅不顾家人的反对,认准了老杨这个人,冲破多方阻力嫁给他。为了照顾老杨和前妻的两个孩子,杨晓梅争当好妈妈,婚后第九年才生孩子,取名杨天。

为了家人能过上好生活,1991年,杨振国毅然下海,靠着手中的制刷技术到处争取市场。1996年,他成立了方圆制刷厂,来年他便用6万元盘下了已破产的原市制刷厂,专制工业用刷,产品在省内外甚至出口都有销路,至今在太平街、淮河路都有自己的门面店。

“2008年我光荣退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喜欢在社区当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杨振国说,“我人老心不老,这么多年的制刷手艺,可舍不得丢下,平常得空到门面店里去看看,争取再干几年。”

新闻推荐

南湖大塘 □王绪谦

我居住的地方叫谷堆眼,出了庄子,有一条大路,中途转几个弯,直通南湖大塘。这条大路像一条玉带,把村庄、树木、野草、...

怀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中秋月下 陆翠2019-09-12 08:14
猜你喜欢:
评论:(“吃穿不愁,家庭美满,这日子真幸福!”)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