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重游汤和墓。
这是我第二次前往汤和墓了,只能凭借语音导航顺藤摸瓜,好在路不难走。顺着龙子湖东岸的马路向南,来到两座石狮子把守的路口,狭长的水泥路直通僻静的大院,院内松柏掩映,绿竹斜生。青草幽幽的土地上,孤零零地伫立着神道碑铭,一条石板路横跨南北,人、马等石像列队肃立,连接享堂。享堂后面是一座环形冢,那地下,静静地躺着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汤和。
少年时到过汤和墓。在植树节,一边祭拜先祖,一边为国家绿化做贡献。记得当时天色灰蒙蒙的,刚下过雨的墓园荒草萋萋、泥沙俱下,鞋子很快沾满泥巴,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构成了少年对汤和墓的第一印象:破败不堪。年幼的我想,这是多么不受待见的将军啊。事实却不然。
初中学历史,课本纠正了我的幼稚。汤和与朱元璋同乡,从草民到开国元勋,封国公的时间比徐达、常遇春晚了许多,功绩足以名垂青史。单单清理沿海倭寇盗匪一项功勋,广东百姓就自发开设祠堂广为祭祀,说他是民族英雄毫不为过。汤和还是明朝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将军,为人恭敬谨慎,生前轰轰烈烈,还乡后落叶归根寂寂无闻。
这是英雄的宿命,在历史的星河里绚烂,在时间的留白处种下一座简朴的坟茔,任人委屈,缱绻在时空一隅,被误解被冷落但一直被后人传扬。
我心目中的父亲曾光芒万丈,他从农村到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家族的面貌,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父亲在世时也好舞文弄墨,热衷于调查风土人情,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在蚌埠日报上提出维护汤和墓的建议。父亲特别爱读明史,在汤和的部分特别标记,现在字迹依旧清晰。他常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普通的公职人员,在老病缠身、形容枯槁时谈到历史的瞬间,竟忽然容光焕发。这段回忆也促成我重游汤和墓的决心。
走在通往享堂的路上,我们一言不发,心中充满崇敬。岁月啃噬了石碑上的云纹,脱掉了石像的光泽,却给它们留出位置蓄势以待。侧耳静听,六百年前战马嘶鸣鼓角相闻的喊杀声不绝于耳,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重现兴盛的历史传承。
父亲这下可以安心了,2006年蚌埠重修了汤和墓,连同骄傲和磨难,与汤和一起,见证了子孙的兴旺,见证了城市的蜕变,从此获得新的永生。
新闻推荐
最近寄收快递,可能有点不一样 “隐私面单”问世,信息都靠手机扫码
本报讯(记者陈瑶)每次收到包裹,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想把快递面单撕掉,免得泄露个人信息?享受快递便利的同时,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最近,部分快递公司已经陆续开始使用隐藏寄收件人姓名、电话...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