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春怡 文/图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东奔西跑、四处出差是生活常态。在别人眼中,张彪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他却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勤劳就能致富,生活有了奔头,再累也不怕。”张彪说,为了有朝一日能在这座城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一切辛苦都值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
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蚌埠市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持续增
加。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3.34%。大部分
企业用工薪酬为2000元到4000元,处于社会平均水平。自主创业、技
术管理、合作服务、入股分红……收入来源不断拓宽,收入结构
逐步优化,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这些都提高了农民工的获
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腰包更鼓了,这是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买房,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
一头是已经回不去的故乡,一头是城市里还未建立起来的家。
尽管有人说,新生代农民工不如他们父辈踏实,但对于这些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年轻一辈来说,“进城”早已是他们一个无法回头的选择。他们希望融入城市,让自己和孩子生活得更幸福,用辛勤劳动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体面。
至今,张彪在安庆太湖农村老家还有几亩地,但早在18岁走出村口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想过回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对他来说太过遥远。这种遥远,不止空间,更是是心理上的落差。“我们家地少,爸妈就能做完,我回去干吗?”张彪一句话怼了回来:“爸妈辛辛苦苦供我上学,我不可能还回去种地。再说了,地里的活儿我也不会做。”
23岁时,张彪进入蚌埠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工作六年,他由一名工人成长为管理人员,收入也翻了一番,年收入已超过十万元。“在城市也许不算什么,但比务农要高出很多。”口头谦虚,但言语间透露出对现状的满意,“爸妈两个人在地里辛辛苦苦一年,还在家门口开个小卖部,也不过几万块钱,在他们看来我算是高收入人群。”
张彪不认为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工作虽然辛苦,但体面自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对于他更为恰当。让张彪略感遗憾的是,十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公司,他始终都住在集体宿舍,十几平方米的宿舍基本只能放下两张单人床。曾经,他和舍友想合买个鞋柜,比划了半天却找不到合适放鞋柜的地方,最后只能作罢,宿舍一如既往地凌乱。“不是不想收拾,但房子小,东西多,过不了两天又会恢复原状。”得知采访需要拍照,他手忙脚乱地拾掇了一阵子,东塞西藏,勉强算是过得去。然而,手机镜头下,洗涤剂、洗衣服、废旧纸盒和远处的红色塑料依旧“强行入镜”,一切细节都表明了这是一个未婚单身男青年的临时宿舍。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张彪对于成家立业的向往愈发迫切。最近半年,每个周末他都在四处看房,现已基本上定了下来。考虑到未来孩子上学,“学区”是他选房的首要条件。体恤父母的辛劳,张彪不打算向他们求助太多,他说,自己和女友已商量好,房子大小无所谓,未来可以再换,只要两个人勤劳努力,幸福生活就在不远处向他们招手。
勤劳智慧成就他们的致富人生
前有农民进城务工潮,后有农村城镇化发展。二十年来,在两股浪潮裹挟下,每一位农民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故事。无论父母进城买房,还是子女落户城市,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落在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个体对于身份的重新认知和定位。
如果不是户口簿上的“农业家庭户“,常加梅对于自己的农民身份早已印象模糊。进城二十三年,常加梅和丈夫凭借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早已在这座城市博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常加梅在怀远老家经营米厂失败,10万元欠款对于当时年收入只有2000元的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只有20岁的常加梅一咬牙,带着家里仅剩的200元存款来到蚌埠市区闯荡,从蔬果零售批发做起,用汗水一步步赢得成功。“早上三四点钟起床去兑菜,晚上十一二点睡觉,那时候是常有的事。年轻时不觉得苦,只想着把欠的钱赶紧还上,能够光明正大地回老家,不用再被人指指点点。”即使过去二十多年,回忆往事,常加梅依旧不胜唏嘘,“那时候的10万块,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心头上。只要一想起欠账,心里就堵得慌,夜里经常愁得睡不着觉。”
面对压力,常加梅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于承担。仅仅用了不到十年,她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攒下了一笔启动资金,搞起了土地承包,第一年就挣三十万元。又过五年,常加梅响应国家号召,涉足生猪养殖,又是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不会我可以学嘛!”采访中,这句她多次提及的话给了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常加梅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她的精心谋划和巧手打造下,养殖场年出栏量从最初的80头发展到超过1000头。她自己也从一个连“防疫”一词都不懂的外行,成长为一名养殖能手。
2015年起,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常加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她将养殖场迁出市区,在原养殖场地块谋划食用菌种植,现已购买了培养基,只待安装。
人到中年,在常加梅看来,自己正是拼搏的年纪。大儿子25岁,在杭州工作,小儿子还在上学,家里虽早已迈入小康,常加梅却没想过退休。如同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一样,勤劳,早已成为他们血液中流淌着的性格符号。常加梅说:“将来还都是用钱的地方,大儿子如果不回来,要给他在杭州买房。小二子也要早作打算,时间快得很。”“跟着党的政策走,生活一定会越变越好!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每次响应国家号召,搞零售、搞养殖、承包土地什么的,结果一定没错。”常加梅自豪地说:“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通过勤劳致富在城市有一席之地,周围人对我也都很肯定,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张彪始终住集体宿舍?十几平方米的小屋放不下太多东西?
■编后
新生代农民、农民工,有了更多的出路,加之他们与生俱来或后天磨砺的勤劳智慧,就像一个个无名的山丘最终崛起为峰一样,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看到了他们的存在。
张彪的打算踏实笃定——— 暂时房子大小并不是太要紧的事,只要努力,幸福就在不远处。常加梅的自豪溢于言表——— 跟党走,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勤劳致富,这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并将继续由大家来证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沛)记者从市文联了解到,为切实表彰在蚌埠市文艺事业大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艺术家,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蚌埠市首届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作品征集正式启动,作品申...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