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砥砺创城 今朝梦圆”系列述评·公共场所篇 同心共建 我爱我“家”

来源:蚌埠日报 2017-11-24 12:28   https://www.yybnet.net/

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种,点燃了城市文明之光。

是春风化雨的润物无声,也是一夜东风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光彩夺目。处处盛开的文明之花,体现在每个举手投足间,体现在日常微末细节处。

走在斑马线上,司机会主动停下车来示意行人先行;十米公交车厢内,老弱病残孕能得到细致的照顾;公共场所禁烟成为利人利己的自觉行为;图书馆内、博物馆里,静谧的氛围使人放松身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让蚌埠全社会迸发出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激情干劲,也把文明的因子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铸入每个人的灵魂。以小举动,成就大文明。

在珠城的大街小巷,在百姓的一言一行,在我们共同的家园。文明,都是如此自然又温暖。

小事不小 斑马线上见文明

行人过马路,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这既是对执政思维的考验,也是观察一座城市最直观的人情温度计。

文明,先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没有犹豫,全市上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行人优先。在今年开展的“礼让斑马线”,全市1217辆公交车辆、2404辆出租汽车、742辆客运班线率先贴上了礼让标识,做文明礼让的代言人。很快,私家车、大货车也加入进来,用几秒钟的等待,为这座城市的温暖加码。于是,行人与司机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曾经,过马路是吴芳最头疼的事情。本就腿脚不便,再看着身边呼啸而过的车辆,难免心慌步乱。尤其三院西北门口的斑马线,位于车水马龙的胜利中路上,车辆从早到晚川流不息。要是碰到早晚高峰期,过个马路当真惊心动魄。可自从蚌埠市的礼让斑马线活动开展以来,无论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在斑马线前都会主动停车为行人让路。“这是对我们的体谅与尊重。所以我会竖起大拇指,点个赞嘛。”吴芳说,斑马线上与司机的相视一笑,让人觉得:这生活,真美。

人车互谦互让,早已是珠城马路上的日常。一中公交车站是蚌埠市区人流量最大的公交站点之一。几年前,这里常有乘客站在机动车道上,车站内外人头攒动,见到公交车时一拥而上,看得过路司机皱着眉头使劲按喇叭不说,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是最近两年,这种场景再也看不到了。车辆有序进站,乘客们自觉排队上下车。哪怕是高峰时段,也见不到昔日众人争先恐后的画面。

好的交通秩序不能光靠自觉,更要靠完善的法律与严格的执行。对于曾经的非机动车、机动车、电动车乱停乱放,行人闯红灯等陋习,交警不间断巡察,对违规停放车辆一律拖离;集中力量对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对重点路段和重点违法行为进行管控。有理有据,有法有情,无论司机还是行人,无论开车还是步行,每个交通参与者都用实际行动投上了赞成票。

如今,每个路口不再出现蜂拥式的过马路,行人不再为图方便而冒险翻越栏杆、闯红灯过马路,路边乱停乱放的车辆也不见了。遵守交通秩序,逐渐成为蚌埠人的习惯,进而衍生出令人称赞的交通文明。

人车互谦互让,交通秩序的细微变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点滴地改变蚌埠百姓的日常生活。“过去开车你抢我也抢,加塞、变道,反而更耽误时间。现在大家都守规矩,心情平和,连路怒症也治好了。”102路公交司机刘银柱有多年驾驶经验。路好走了,车好开了,是他这几年来最直观的感受。

难事不难 人人参与家园美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检验的不仅是外在的市容市貌、民俗民风,更是内在的民生福利和隐性的人文精神。都说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只有把大家真正当做自己的小家,城市的文明才算“到了家”。

涂山东路的南侧,新修建的公园是周围居民理想的休憩小园。家住水晶城小区的齐奶奶也常带着6岁的孙儿仔仔来遛弯。把手里的红苹果吃完,仔仔扭着小脑袋认真找垃圾箱:“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会影响环境!”“老师说的对,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仔仔做的真棒!”摸着孙儿的小脑袋,齐奶奶的笑容里有满满的自豪。“大家伙都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一样,谁会在自己屋里乱扔垃圾呢?”一边的王晓倩说,环境好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拉近了,走到哪都有归属感。

一路之隔的紫荆名流小区里,跳了十来年广场舞的张大妈出门时戴上了刚置办的新式武器:耳机。“戴上耳机跳舞,不扰民!”穿戴整齐,张大妈一个标准的上台亮相姿势:“咋样,帅不?”

宝龙广场的一家网咖内,“禁止吸烟”的提示牌贴在一进门的醒目处。收银台前,刘舒刚从口袋里摸出打火机和香烟,看到提示牌后又收了回去。这一切,被收银员珍珍默默看在眼里:“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糖果换香烟,请您吃块糖吧。”接过糖果,两人默契地一笑。“以前屋子里烟雾缭绕,谁进来都咳嗽半天。现在好了,大家都自觉,人人都受益。”珍珍笑着说。

车窗抛物、随地吐痰的不见了,遛狗时多了牵引绳和塑料袋,乱涂乱画销声匿迹,电影院、博物馆里主动放低音量……身边再寻常不过的小例子,深刻地反映出市民素质的大提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面子”,市民素质的提高就是“里子”。370多万珠城儿女的文明之举,为蚌埠收获了“秀外慧中”的新评价。

谁都知道,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城市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年10月1日,《蚌埠市城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蚌埠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中走出了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大到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小到摆摊设点、吸烟吐痰,《条例》对城市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给出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不久前,“姊妹法”《蚌埠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草案)》通过一审。对城市管理的执法主体、执法权限再做明确。

传唱千百年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文明之光的加持下,让370多万珠城儿女都能底气十足地说一句“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淮河岸边,就是我们的家。

好事更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获益。

全国文明城市,说到底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回应与满足。

人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三年的创城之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初衷,秉承创建为民、创建育民、创建为民的思路,让每位市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城市生活与管理,人人都是文明代言人。“阿姨,我们又来看您啦!”推开孤寡老人郑阿姨家的大门,身穿红马甲的马开军一放下手中的瓜果蔬菜就忙活了起来。擦桌扫地,洗衣做饭,陪着老人聊家常,就像亲娘俩。“看到老人笑得高兴,我们心里也亮堂!”身为志愿者,马开军非常享受服务他人的过程。

学习雷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和马开军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城市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推动、群众参与”的模式,蚌埠市成立了党员、青年、妇联、交通、医疗等25支志愿服务总队,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20万人,10余万人次参加《我爱我家·行走蚌埠》活动。每个人都是创建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他们仿佛一颗颗火种,形成文明的燎原之势。

走进公交车厢,橙黄色的爱心座位就在最显眼、最舒适的位置。每当有特殊需要的乘客上车,广播里就会立刻传来“请给老弱病残孕,以及怀抱婴儿的乘客让座”的提示。“现在坐车谁也不会拼命抢座位。见到有需要的主动让座,等我们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有别人让座。”市民陈双燕乐呵呵地说,“这才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呢。”“每次回到家乡,都能感觉到变化与进步。关于家乡的记忆里不仅有父母家人,还有许多陌生人的笑脸。”在杭州工作的王凯亮一说起家乡蚌埠,眼睛就会亮起来。“每次一回家,感觉自己都更文明了,不然真不好意思说是蚌埠人。”

城市的文明之光被点亮,文明之花绽放在蚌埠的每一寸土地上,盛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真切诚恳地付出,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才让每一个蚌埠人都感到火热纯粹的幸福与自豪。手挽手,肩并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接着往前走!

新闻推荐

【古渡夜月】

○郑远星夜月如眼,目睹过无数个冬日从古渡流去,目睹过无数个春日流来,目睹过无数的爱恨情仇和生老病死的一幕幕。夜月不能忘怀梁武帝为了水淹占据寿阳城的魏军,动用二十万军民冒着酷暑严寒花费三年修...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砥砺创城 今朝梦圆”系列述评·公共场所篇 同心共建 我爱我“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