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在珠城大地处处开花。
十字路口,有他们举着小红旗的挺拔身姿;街巷社区,有他们四处奔波的温暖关爱;窗口车站,有他们细致入微的呵护帮助。
共创文明城,同做文明人。没有群众的参与,文明创建就成了无源之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短短的八个字,简要概括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声,这八个字也成为镌刻在每位珠城市民心头的座右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创城之役暂告段落,但文明之花越开越艳,志愿者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珠城大地上,如雨露般滋润着这片文明和谐的土壤。志愿服务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得到升华,也让整个城市熠熠生辉。
奉献爱心 人人都是志愿者
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
付出,获得,再付出,再获得,这个世界的能量才得以平衡。
基于此,城市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看似独立,实则和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绿灯前,我们驻足,在敬畏规则的同时,身边那穿着红马甲、手持小红旗的身影那么醒目。
社区小区,我们爱护,在知道这是家的同时,每天在逼仄楼道里的忙碌身影让我们如此感动。
弱势群体,我们关爱,在同情弱者的天性挥洒的同时,每周每月定期到来嘘寒问暖的关怀让我们更加坚信——志愿者精神就是一种城市大爱,它充盈在这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之中,让这里处处焕发生机与活力。
助人自助,乐人乐己。
每当觉得疲倦时,夏福总是会在脑海中想起这句话。他是一名交通劝导员,顾名思义,在公交站台及十字路口等客流密集场所,帮助疏导交通、扶老携幼,以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
公交车进站,夏福提前观察,疏导乘客,为车辆进站预留空间;乘客上车,夏福站在公交车前门附近,帮助乘客排队上车;车辆到站,有拎着行李、抱着娃娃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夏福总是第一时间上前搀扶。“说不累是假,但看到人们的出行秩序变好,出行效率也大大提高,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夏福说,他当志愿者不图啥,只要听到大家一句发自内心的感谢,他都能乐上老半天。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珠城大街小巷、十字街头、公交站前处处可见“红马甲”。和夏福一样,这些文明交通劝导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工作之余来到街上,主动穿起红马甲,利用手中的小红旗帮助市民规范出行。
红绿灯前遵守规则,人车相互礼让,乘车排队勿拥挤,在无数“红马甲”志愿者的帮助下,珠城市民出行渐渐有规矩了,讲礼貌了,也更有“范儿”了。
创城就像一股春风,将爱心播撒在每一位珠城人的心间,使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的哥吴子付整天驾车在路上跑,一遇到“特殊人群”,他立马“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志愿者。有车辆电瓶没电抛锚了,吴子付驾车第一时间赶到,免费帮车主排除故障。老人单独出门看病啥的,坐上了吴子付的出租车,“老人家,你符合咱们的‘三免\’政策,一会儿下车你别付钱了啊!”老吴总这样笑着说。“只要从我做起,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吴子付说,他身边有一群有爱心的的哥的姐,大家聚集起来组成了雷锋车队,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0多位的哥的姐陆续加入进来,平均每个月要为约80位乘客提供免费服务,让志愿者精神在小小车厢内尽情播撒。
只要怀揣志愿者精神,处处都是奉献爱心的大舞台。小小车厢、十字街头、社区广场、车站商场、学校医院……只要有人在,只要有需要,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在珠城大地人人争先。
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珠城大地处处践行。
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珠城大地广为流传。
从我做起,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还在加入。
收获价值 溪流汇聚大海
从我到我们,溪流汇聚大海,需要的,往往只是一次身体力行。
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不难,难的是一直在坚持;做一名志愿者不难,难的是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
这城市中,有一名志愿者不难,难的是人人争做志愿者,难的是处处迸发志愿精神的文明之光。
那么,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不是对名利的追求,也不是能够为生活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便利。成为一名志愿者,就意味着与名利、金钱、物质早已脱了干系,成为精神上的独立个体,成为在意志上战胜一切的文明守护者。
每年夏天,梁锐都过得特别忙碌。他是蚌埠公益联盟善星公益协会会长,每年6月、7月,正值中高考期间,梁锐和协会的同伴们都会穿起代表志愿者身份的红马甲,为考生们提供爱心送考服务。爱心送考车的检修、加油、清洗及送考线路安排等每个环节一一把关,忙得不亦乐乎。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平日里,大家伙还一起去探望孤残等弱势群体,开展爱心骑行等活动。他们相信,志愿者精神有种无形中的感染力,不仅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还能让身边的亲朋都感受到公益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把爱心转化为动力,将付出看作另一种收获,人生的境界会豁然开朗。除了汗水,他们还收获了人生的新价值。比起沉默着束手,他们得到了更多。
周玲是秀水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从事社区工作十余年,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便是能够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烦心事。“社区和谐了,人人安居了,咱的工作就更有干劲,再苦再累也值得。”在周玲看来,这就是她的信念,也是她所理解的志愿者精神精髓所在。
社区正日益成为志愿者精神生根发芽的重要阵地。“为大力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社区开展了文明祭祀志愿服务活动、邻里调解志愿服务队活动、专业志愿者服务活动、医疗进社区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鼓励号召更多的党员志愿者、辖区居民参加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钓鱼台社区负责人说。
小区社区、公益团体、爱心车队……志愿者们汇聚成不同的单位,让志愿者精神在多样化领域焕发新的光彩。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诚然,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弱而有限的,但是,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定然可以诠释出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虽说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奉献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自我也得到了提升和突破,这就是每个人从志愿服务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与回报。这也是志愿服务给每一个珠城市民最有意义的回馈。
小善大爱 城市文明新“地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文明。
志愿服务,让小善汇聚成大爱,城市的文明风骨正是这样硬朗起来的。
登录“蚌埠志愿者网站”,右上角“累计志愿者(人)”的数字随时在滚动:“302349人”。这意味着,平均每10位珠城市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
人人都是志愿者。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个珠城市民追求的精神之家。
杨倩是80后女孩,身上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在市长途汽车中心站售票大厅售票窗口前,杨倩不停地忙碌着。扶老携幼,帮拿行李,指引解惑,杨倩身披红绶带,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车站的各个角落,帮助大家解决在出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用阳光般的微笑,缓解旅客出行时的紧张和焦虑,这是杨倩工作时的“法宝”,也是擦亮城市窗口的重要“武器”。
无论是辛勤付出的老师,还是不断成长的学生;无论是志向高远的企业家,还是踏实肯干的工人;无论是朝九晚五的白领,还是弹性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在奉献爱心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爱在珠城,难以离开。
以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托,蚌埠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志愿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无论节日还是周末,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志愿者团体出现在需要他们的地方,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为创城及和谐社会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地标”。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不值一提。”施长英是迎淮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退休后,她用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书写了人生的又一篇章。她走进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家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洗澡、刮胡子、修剪指甲,帮他们打扫卫生,洗晒被子,陪他们谈心,还常组织联欢活动为老人们排忧解闷。在社区里,老人们喊她“暖心女儿”,娃娃们喊她“小区奶奶”,邻居们喊她“好人大姐”。
说起自己所做的事,施长英总觉得那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提起。然而,就是这一件一件小事,一个个普通的人,让和谐、美丽、至真、踏实的精神,在珠城大地恒久留长。
一个个爱心接力棒被捧起。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明之美”,在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文明风尚、激发社会活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助推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润滑剂。
向上向善、互帮互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志愿者精神,必将在珠城大地上继续蔓延。春暖花开,志愿者精神恒久绽放。
新闻推荐
本月三爱口腔携手全市各个社区、高校、16家企事业单位,千余名选手参赛,举行了蚌埠市首届“三爱杯”全民乒乓球争霸赛。蚌埠市首届“三爱杯”全民乒乓球争霸赛从11月11日到11月26日,活动由三爱口腔集...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