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维持秩序。
车辆规范停放。
老旧小区环境提升。
篾匠街饮食群环境整洁。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文明一旦扎根,这座城市一定会与众不同。
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升级……城市的每一点变化都触手可及,这是创城成功的“硬支撑”;文明出行蔚然成风,公共秩序井然有序,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因文明二字温暖如春,这是创城成功的“软实力”。
“软”“硬”兼备,殊荣实至名归。
三年创城,首创即胜。
2017年11月14日,注定是一个值得珠城人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中央文明委通报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蚌埠以优异成绩位列其中,成功摘获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荣誉。
保持殊荣任重道远。
胼手胝足,勠力深耕。
创城永远在路上。文明之路,正在脚下,只要每一个珠城人用心浇灌,城市文明之花必将越开越艳。
化蛹成蝶 城市巨变
珠城,正如她的美丽名字一样,是淮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水环绕,宜居宜游。生活在这座城市中,张书娟觉得,幸福感“爆棚”。
徜徉在龙子湖畔,脸上拂来清新晚风,东海大道上车水马龙,望着霓虹闪烁不息,一派生机盎然。家住龙子湖边,张书娟每天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带着孩子去公园里溜一圈,呼吸着新鲜空气,啥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张书娟清晰地记得,三年前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公交车还不太通达,附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以前觉得自己住得挺偏的,可这才过了两三年,各项配套设施都建起来了,有时候觉得自己也坐拥城市副中心了呢!”张书娟笑说,城市功能提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
和张书娟一样,朱德明老人平日也爱散步,可他腿脚不方便了走不了远路,没事只能在小区里溜达溜达。金穗苑小区不大,可以前车辆乱停、小区杂草丛生,让老人一肚子“苦水”没处倒。自从创城的春风吹进了这样的老旧小区,一个个小区像脱胎换骨一般重生,让朱德明这样的老住户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每栋楼墙面上添了文艺雕画,在青翠树木的映衬下,仿佛走进了艺术园林;小区道路平整了,停车线规范了,私家车都有了“家”,小区显得亮堂堂的;西侧的志愿服务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创城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几近废弃的景观池。
据统计,全市共有居民小区586个,其中老旧小区236个。目前己改造的老旧小区126个,涉及6万余户。
这意味着,创城,让6万余户的居民不出家门,就感受到了咫尺之间的蝶变。
聚焦“十项提升行动”, 以“绣花”的功夫精准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在步履铿锵的创城行动中,正是以百倍千倍的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小区、每一座公园、每一处公厕、每一条背街小巷中,这些细微的变化才会那么真实。
创城,让这座城市化蛹为蝶。
整治改造背街小巷139条,改造提升公厕112座。跟随这些数字徐徐展开的,是这城市在创城之役中挥洒的艰辛汗水,是这城市百姓擦干汗水之后,脸上绽放的坚定笑容。
“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那个淮河边的小城市吗?”2003年举家迁往徐州的张岚岚今年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如此巨变,她不禁感慨,创城改变了一座城,让游子都有了迫切回家的归属感。
“民生文章”为民谱写
住在兴中路的赵瑞,和张岚岚有着类似的感受。
“以前出门最头疼,路上占道经营严重,私家车也没地方停。”赵瑞家住金厦花园小区,家门口这条兴中路让他郁闷了好一阵。可自从创城以来,一个个出店经营的摊点被取缔,道路两旁被划上了整齐的停车线,整条路顿时觉得宽敞又舒坦。最重要的是,原先的“断头路”也告别了不通达的历史,如今驱车一路向西,十几分钟就到了高新区,还不堵车,这让赵瑞觉得,每天开车去上班都成了一种享受。
交通路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也是承载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
出行通达了,老百姓的心也就舒坦了。
这不,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王晓茹当起了“绿色大使”——放弃私家车,每天乘坐公交车去上班,身体力行践行绿色出行理念。每天7点35分,她打开手机APP,查看所要乘坐的108路公交车行驶轨迹,提前计算好车辆停靠时间,每天准时出现在公交站台。“以前觉得开私家车方便,想去哪就去哪,现在城市公交体系越来越发达,一个个公交盲区被打通,还省去了停车的烦恼。”王晓茹说,身处这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公交车到不了的地方。
——今年新进纯电动车638台,目前线路营运纯电动车占总车数的80.5%;
——市区内已施划13849个临时停车泊位,新增路内临时停车位2367个;
——各区增加公共停车场11个,施划斑马线2700余处;
……
一个个数据的变化,就是创城的“蚌埠速度”,就是百姓幸福感的来源。
宽敞通达的道路,崭新整洁的公交车,“高大上”的公交站台,行走在东海大道上,两侧高楼林立,让人不由陶醉在这城市交通飞跃的“变奏曲”中。跟着哼唱,幸福感油然而生。
和“脚下”的巨变一样,居民生活中的变化也是随处可见。
“以前买菜到处脏兮兮,菜场拥堵不堪,污水横流,车辆乱停,从来不敢带娃娃去。”家住前进路的夏玉玲还记得,前进路上的骑路市场被撤销的时候,她和家人还担心以后买菜没了去处,谁知没过多久,一个像超市一样的农贸市场就在胜利西路拔地而起。
电梯直达上下,功能分区明显,环境整洁明亮,置身其中,分明就是在逛超市。如今,夏玉玲最爱带着小孙子在农贸市场里逛逛。逛累了,就在休息区的长椅上歇歇,和老邻居聊聊天,或者把手机连上无线网,刷刷微信啥的。看着小孙子在干净的地砖上蹦蹦跳跳,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龙子湖区香榭兰庭农贸市场、龙子湖区祥和农贸市场、蚌山区泷湖湾农贸市场、蚌山区航华嘉苑农贸市场、禹会区大庆农贸市场、禹会区白马农贸市场、淮上区果园农贸市场、经开区滨湖农贸市场……创城以来,蚌埠市改造农贸市场24个。市民舒心、商户开心、管理部门放心,一个个农贸市场从脏乱差到焕新颜,如今已然成为环境整洁、文明经营的一道亮丽风景。
创城,让老百姓的菜篮子干净又安全了。
一切都关乎民生。
百姓出行方便了,买菜舒心了,这篇“民生文章”就写得“接地气”了,这就是创城的终极归属和落脚点。
“文明密码”尚德之美
每次车子离斑马线还有十几米远,的哥王永富就把脚放在了刹车上。推着婴儿车的母亲,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赶着去上班的小伙子,目送他们一一安全过了马路,王永富才松开刹车,缓缓启动车辆向前驶去。
礼让斑马线,已成为王永富开车的习惯。啥叫习惯,不是想起来了去做一下,而是像换挡、加速一样的本能,内化在每天的行车中。以前王永富也没这习惯,可自从创城以来,全市开展礼让斑马线的活动,王永富就义不容辞加入了。
礼让几秒钟,文明一座城。
市第三人民医院门口斑马线前,一位女士推着轮椅缓缓行走,轮椅上坐着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辆公交车在不远处主动停了下来,随后,出租车、私家车,连非机动车道上的自行车都加入到了“文明行列”,女士深受感动,不住向这些车辆点头致谢,大家也以微笑回复。
人车互谦互让,早已成为珠城大街小巷的常见风景。
胜利路旁公交站前,一辆101路公交车快要进站,以往拥挤的场面不见了,乘客主动排起了队伍,一个挨一个有序乘车。“大爷,你咋带这么多东西,我给拎一个。”车门打开,一位市民主动帮老人拿起重物,坐在前排的乘客起身将座位让给老人,车里车外一派和谐景象。
没有文明的市民,文明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面子”,市民素质的提升就是“里子”。在创城中,蚌埠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创城的积极性。
如此“内外兼修”,涵养了城市的文明气质。
张公山公园内,陈晓萌带着3岁的娃娃在游玩。“欣欣乖,把手里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指着不远处的垃圾桶,陈晓萌看着娃娃摇摇摆摆地走到垃圾桶,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文明之旅”。“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从娃娃抓起。咱们城市越来越漂亮,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陈晓萌说。
公园南门广场上,56岁的张爱霞穿着一身红艳艳的舞蹈服,戴上了广场舞“新武器”——一对耳机。“戴上耳机不扰民,咱广场舞大妈也是文明有礼好市民哩!”跟着耳机里的节奏,手里的扇子一开一合地挥舞,身上红色的舞蹈服把她的笑脸映衬得更灿烂了。
公共场所有序排队,斑马线前文明礼让,窗口行业真诚服务。拌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您好”“谢谢”“请”等文明用语,尚德之美随处可见,文明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文明密码”。
道德力量 城市气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一种精神,像雨露一样滋润着这片文明的土壤。
创城就像一股春风,将爱心播撒在每一位珠城百姓的心间,使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东海大道和航华路交叉口,马燕穿着“红马甲”、手持小红旗站在路口。“阿姨,红灯亮了,您往后站一点儿,过一会儿再过马路,小心车子啊。”前方红灯亮起,马燕对一位正准备骑车过马路的市民说着。“这个路口车速快,而且路况比较复杂,一定要格外小心才行。”马燕是蚌埠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创城以来,志愿者活动在蚌埠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得知有“红马甲”志愿服务,马燕第一个在单位报了名,“平常咱坐在办公室,为市民服务的机会少,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舞台,还不好好珍惜?”
十字路口、大街小巷、公交站前、公共窗口……处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他们不怕苦不喊累,用鲜艳的红色勾勒出这座城市最美的文明画卷。
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文明人。
为了让志愿者精神在蚌埠市落地生根,蚌埠市组织成立了党员、青年、妇联、交通、医疗等25支志愿服务总队,市区注册志愿者达20多万人,实现了社区、街道等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在珠城大地人人争先。
一座城市精气神儿的体现,不在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里,也不在一条条越修越宽的空旷马路上。而在街头巷尾的人来人往中,在最最微小的你我他心中。
诚信为本,孝善为先。
创城以来,这八个字早已镌刻在每个珠城百姓的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道德模范的带动力。
李玉兰、余瑞青、黄凤、杨苗苗、彭寿……他们的名字像一面面旗帜,飘扬在珠城大地蔚蓝的天空中,引领着珠城百姓的行为。截至目前,蚌埠市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5人,特警张劼荣膺全国“公安楷模”“中国好人”“时代楷模”,全市累计获评中国好人106人、安徽好人66人、蚌埠好人331人。
身边的正能量如此巨大,令每位珠城百姓争先效仿。人人都争当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人人都要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文明之风如春风骀荡,温暖全城。
站在文明高地的新起点,珠城人激情昂扬,脚下的路也更坚定了。
■编后
我们习惯在书本中寻找诗意,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诗意就发生在城市的街巷角落。
我们认为离开才能拥有远方,后来才发现,远方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远方是文明。
请让我们继续,继续用心去爱蚌埠,继续用行动做文明有礼蚌埠人,去发现蚌埠的一个又一个诗意所在,去践行文明的一个又一个言行。
新闻推荐
下午第一节下课刚到办公室坐下,办公桌上的手机响了。打开一看是好友娟发来的一条微信:现在有空吗?我想和你聊聊。第二节课我没有课,于是给她回了过去:有空。她的电话立马打了过来:“我快受不了了,再这样...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