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北平原,红薯是这里秋冬季的主要经济作物。红薯又叫地瓜。每到秋末冬初,便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农民用镰刀砍去被霜打蔫的红薯秧,再用钗子钗起,堆在田埂边,便开始起红薯了。堆积如山的红薯根茎饱满,存贮在地窖内,就成了馋嘴的孩子一冬的零食和念想。红薯稀饭、蒸红薯、烤红薯,孩子们样样都喜欢。最盼的还是等父母农忙结束,闲下来动手熬的地瓜糖。
天天等,日日盼,终于等到忙完田地里的活计了,收获了水稻,摘了棉花,播种了冬小麦,沉寂下来的冬天单调而乏味。物资贫乏的年代,没有太多可供孩子们享用的零食,但是农家人总是极富智慧和手艺,擅长就地取材,做地瓜糖慰藉孩子们也是很拿手的。一大早,农户家里便开始忙碌起来了。拣择好红薯,放进竹篮提到村口的溪水里洗干净,放在太阳底下沥干水分,逐个削去皮,倒入大锅中加入大量足以没过红薯的水,盖上锅盖。农妇在锅前等待,农夫在灶下生火,一只手大把大把地往灶堂里填着柴,一只手拉着风箱。拉杆进进出出,风箱发出哒哒哒的声响。
等到锅中的红薯煮到烂熟后,农妇在锅中投入适量的大麦芽,拿来一根长长的擀面杖在锅中按顺时针不停搅动。红薯成糊状后,再盛入事先准备好的粗布纱袋里,用力拧挤,去除红薯渣子,将沥下的汤汁细细熬煮。待蜜糖颜色发棕,变黏稠时,琥珀状的地瓜糖稀就做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用一根筷子插进糖稀里。转动筷子,一圈一圈地拧起来,拧成一根糖棍就开始又拽又舔,撕拉牵扯着大快朵颐。
晾凉放在玻璃碗里的地瓜糖稀上面盖上盖子放进橱柜里,供孩子们平日里解馋。每逢年关,巧手的农妇还会瓦上一瓷缸白米,招呼孩子们去炸米花。炸米花的师傅兜着皮围裙,头戴一顶黑色的皮帽子,像变魔术似地,嘭的一声响,就变出一大袋子又白又香浑身圆滚滚饱胀胀的香米花来。孩子们一边走,一边把小手伸进袋子里抓上一大把米花,边走边吃。回到家,农妇开始生火熬糖稀。将地瓜糖放大锅中熬化后,灶堂内熄火。等到糖稀放到似化非化,快要凝结而未凝时,倒入米花拌匀、辗压,铲出来放到案板上拍压成形,放凉后再用刀切成大小不一的块状,米花糖就做成了。
为了逗孩子们开心,农妇还会团一堆圆圆的球形米花糖。那些地瓜糖和地瓜糖衍生出的美味零食,甜蜜了一群孩子的童年。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新闻推荐
12月18日,市环保局开展了2017年度《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站及市环保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参加活动。活动通过详细介绍《安全生产法》宣传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内容,要求各科室...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