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交通枢纽之称,所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600多万亩,其中小麦-水稻连作种植模式有170多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30%。
市人大代表崔晓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气候型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其产值和效益不是十分理想,特别是大部分稻茬麦已成为蚌埠市种植业的拖腿田,少数地块甚至绝收,比较效益低,加之部分田块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利用蚌埠市丰富的水资源,发挥蚌埠市名优水产品(沱湖螃蟹)的优势。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也是适宜于蚌埠市稻区的生产模式。近年来蚌埠市也在不断尝试,各地都在根据地域条件和技术能力选择不同的种养结构,如稻田养蟹、养虾、养鳅等。据统计到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为3.4万亩,仅占稻田面积的2%,发展缓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根据蚌埠市稻区水资源的优势,着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
为此,崔晓云建议:首先,制定发展规划,根据蚌埠市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区域,同时纳入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统一制定发展促进政策,统筹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加快政策体系的构建,在土地、项目、品牌培育、金融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具有本地区特色、能够支持和扶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再次,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发展区域和发展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完善种养区域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最后,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新闻推荐
蚌埠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1月9日通过蚌埠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内务司法(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教育科学...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