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刻划符号
动物形刻划符号
位于淮上区的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历经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其中种类繁多的刻划符号,在同时期国内外文化遗存中十分罕见,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汉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内容。
双墩刻划符号记录了什么?
双墩刻划符号,发现于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共6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0余件。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符号多刻划在碗底圈足内,少数刻划在豆喇叭座内及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从刻制过程看,多数刻划符号是陶器烧制之前刻划于坯胎之上,少数是烧后刻划。
按刻划形态,这些符号可分为象形类、几何类和其他类三种形态。象形类符号包括猪、鱼之类动物、植物等种类;几何类符号包括弧线、方框、三角、圆圈、勾、叉、直线等种类;其他类符号多数是残件或结构形态不规则的一些符号。专家学者在对双墩陶文刻划符号做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些刻划在陶器底部的符号种类繁多,内容既有日月、山川、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还有记事与记数类等,直观描述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构成了双墩文化遗存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双墩刻划符号是汉字的起源吗?
双墩刻划符号,既有写实的具象图案,又有奥秘的抽象组合,折射出双墩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这些抽象的符号有可能已经成为某些具体事物的指代,或是涉及原始信仰的部分内容。
与国内外同期刻划符号相比,双墩刻划符号时代早、数量多、内容丰富,具有象形和表意记事功能,有明显的规律性和自身特征,其中一部分刻划符号已初步具有汉字字根的性质,为探索、解读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念。
2009年,中国文字学会和蚌埠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古代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形态与内涵、符号与文字起源、世界各种符号与文字的源流关系及早期文明形成等重大课题。通过研究,中外专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双墩刻划符号具有一定表意、计数和简单的记事功能,是一种地域性的刻划符号,也可以称之为是处于前文字阶段的符号体系,或可表述为地域性的原始文字。这意味着,双墩刻划符号作为汉字的源头之一,已为各界专家所认可。然而,这些符号所包含着的内容迄今为止仍难以解读,还有待相关学者们的继续深入研究与论证。
新闻推荐
专家会诊中心预约电话:0552-4014519□著名小儿外科专家博导郑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博导,主任医师,儿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为小儿普外科及新生儿外科,擅长新生...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