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蚌埠三中,已有三十六年。每每路过母校,总有千丝万缕的情愫牵引着我,而最为让我深怀的则是母校那棵常年翠绿的雪松。
雪松高三十多米,宽大的裙边围直径有7-8米,树皮深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片;枝平展,叶针形,顶端坚硬锐利。春暖花开时,雪松是鸟的天堂。黄昏的时候,随手从地上拾捡起一块小石子向雪松投去,总会有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惊恐地飞出,如同听到下课铃声哄闹着冲出教室的我们。夏季,雪松下绿荫葱葱。放学后,总有同学在树荫下铺张报纸或教辅材料,或坐或卧,或读书或小憩。冬季,万物凋零,唯有雪松依然挺立在这刺骨的季节。近看是一尊身披白铠的战士,远看孤傲如白塔,迎着呼啸的北风同严寒战斗。
无论什么时候,雪松总是苍翠碧绿,它不倚不斜,正直执着,高贵而不落俗,坚毅又不怯懦。我们的先生就是这棵雪松,我们的母校就是拥有雪松精神的家园。斑驳的树皮是先生严冬里皲裂的手;是黑板上工整的板书,解题的思路;是刀刻在蜡纸上的知识;是流淌在试卷上汗水的印迹;是我们心中的彩虹与蓝图。挺拔的树干风雨中直立,是先生的身躯,告诉我们直腰去走路,正直去做人。外延的树枝承载厚重的积雪,是先生的臂肩,承载千百的子弟,学校的重负,祖国的重托。那一针针锐尖的叶就是我们,锋芒毕露,意气风发,没有先生的避雨、没有先生的遮风、没有先生的教诲,落地就黄了。
这棵高大的雪松,据说是一九五八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三中时种植的。这是一棵寓意深远的大树,主席告诉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告诉学生:“成栋梁之材,做有用之才”。百年来,从这里走出的万千学子,有兄弟姐妹、有父子母女、更有老少三代。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他们奔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有的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的成了有用之才,还有的在戈壁边陲为祖国和人民安宁守防……我们都成了那棵雪松。
当我再次走进母校,环顾四周,熟悉,是因为这里留有我老师的声音,同学的笑颜和我的足迹。陌生,是因为学校的发展之快让我目不暇接,教学楼、崇正楼、博喻楼、天文楼、逸夫楼,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造型高雅。相比我们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蕴意深厚的校风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书香依然从每个角落散发,书声依旧在每条小路回荡,回荡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声声不绝!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徐建光金鑫)目前,淮上区有6.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实现应保尽保。近年来,淮上区委、区政府高度...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