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有两件难事:吃饭和看病。4月30日,《淮河晨刊》以《社区老年食堂能否化解困境》为题,报道了蚌埠市部分社区在开办老年食堂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探索,读来令人思考。
中国人普遍喜欢居家养老,只要身体尚可,生活能自理,一般不会去养老机构。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缠身,买菜做饭却成了居家养老的痛点,成为老年人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各地针对老年人买菜做饭这一难点、痛点,积极探索开办社区老年食堂,有的地方较为成功,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可喜的是,蚌埠市有关部门和社区也在积极探索开办社区老年食堂,目前虽遇到一些运营上的具体困难,但路子是对的,总体值得肯定。
根据市政府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蚌埠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将接近7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8%左右;高龄老人将接近13万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超过33.5万人。这么多的老人,如何吃饭是个大问题。正如记者报道的那样,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子女因工作忙无暇照顾的老人,他们的吃饭问题是现实而迫切的,需要政府、社会齐心协力来解决。
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应。笔者认为,开办社区老年食堂,首先应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区老年食堂是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统筹谋划,出台优惠政策,给与必要的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据报道,上海市静安区与临汾路街道对社区老年食堂的经营给予了全力保障,如,社区老年食堂的物业属于街道,免去食堂的租金成本,食堂经营的水电煤气等费用也全部由街道出资;对老年餐,静安区还给予一定的补贴。而北京的做法是街道办事处对第三方运营老年食堂每季度考核一次,合格后发放一定数量的补贴。既加强了监管,又保障了老年食堂的有效运营。
其次,开办社区老年食堂,经营者应把握好一般服务和特殊服务的关系。老年食堂,无疑主要是面对老人的一项特殊服务,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般饭店。淮河晨刊报道说,喜迎门社区的饭菜“均由饭店制作统一套餐”。饭店统一制作的饭菜一般高油大盐、口味偏重,是否符合老人米饭偏软、口味清淡的需要呢?社区老年食堂生意不好做,关键要针对老人群体的特殊性,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一方面,老年人中懂生活的很多,口味也很挑剔,所以菜品要不断翻新;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价格也非常敏感,菜品要保持低价,如何控制成本是关键。比如,上海有的老年食堂十分用心,他们用东北大米、当地大米再加上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掺杂在一起制作米饭,口感上软糯,更适合老年人的口味,也降低了成本。老年食堂还要经常征求老人意见,以及时调整饭菜品类。这些都值得蚌埠市老年食堂的经营者去用心探索实践。
三是老年食堂的经营者要把握好公益和营利的关系。老年食堂总体上以公益、微利为主,要保持食堂的正常运营,就要扩大服务项目,以市场化的服务收费来弥补食堂运营的不足。比如,除就餐之外,可以开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增加就诊、中医按摩、针灸等康复保健项目,或通过送餐上门、售卖老人用品来增加经营收入。
每个人都会老去,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社区老年食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后产生的新生事物,让我们一起关心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为共同建设一个老有所养、环境更加友好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新闻推荐
看到美丽的春花忍不住将它摘下,欣赏到了美景却破坏了美景;观赏了精彩的民俗歌舞表演,带走热闹的同时却留下了满地的垃...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