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蚌埠 > 正文

于谦是面镜子 □云新海

来源:淮河晨刊 2019-05-06 07:01   https://www.yybnet.net/

两天前,无意间翻阅历史书籍,却有幸阅读到于谦的故事。在书中,我逐渐被他的好学上进所吸引,被他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被他的干净担当所折服,被他的含冤屈死所惋惜,被他的正直勇敢所敬佩。我想,他虽是一位古人、一名官吏,但他身上那种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永不过时,可以说,是当代人为官做人的一面镜子。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世居考城,今为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其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后迁至苏州,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遂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他生于“洪武”末年,天顺元年,于谦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世人把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作为一代重臣,其悲壮而凛然的一生,足可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在。并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也先的侵略,保卫了国家安全而名垂青史。

少年立志

于谦聪明好学,从小就志向远大。这得从于谦的几个传说故事说起。

清明节将至,六岁的于谦跟随父亲于彦昭、叔父于彦明,和族人同往祖茔扫墓。当路过凤凰台时,其叔父上台观看景物时吟出一对联:“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对曰:“他年独占麒麟阁”。

于谦上私塾学堂时,有一天,私塾学堂一帮少年课余尽情玩耍,先生回来发现后,要加以责罚。先生说:“我出一对联,若谁能对上,则不罚之。”

先生出上联:“手攀屋柱团团转”,谦即对:“脚登楼梯步步高”;先生又曰:“三跳跳落地”,谦又对:“一飞飞上天”。先生听后非常惊喜,就免去了这帮学生的处罚。

七岁时,有个和尚看到于谦时,惊奇于他的相貌,叹曰:“他日救时宰相也。”其意是说,于谦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在这里,我不敢说这和尚是否真的能预见到一切,但我更相信的是他看见了于谦的才学而有所感叹罢了。

永乐七年正月初一,父亲命十岁的于谦骑马走亲戚,恰逢当地的张巡按路过,因躲避不及,迎头在“新官桥”相遇。张巡按见一少年穿一小红袄(春节喜庆装束),像一个读书的孩子,想考考他,即出一上联:“红衣儿骑马过桥”,谦即对曰:“赤帝子斩蛇当道”。他对的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凡的气势。

十二岁时,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此时他深有感触地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在他十二岁幼小的心灵中,就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同时表达自己将来为国尽忠,不怕牺性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他的一生为官清正,却历经坎坷,曾被敌对的势力击打过,也被权力的火焰灼烧过,但是他依然用清白的颜色,砌就了华夏历史上的不朽丰碑,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爱书似友

从唐代开始,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当时贫寒而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到了明代,一些人之所以勤奋读书,是把读书作为个人入仕为官的“敲门砖”。一旦做了官,心思就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对读书就不感兴趣了。而于谦深知读书的益处,做官之后,仍酷爱读书,并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当时,面对一些人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后而放弃书本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写下了《观书》一诗,以抒胸臆,并批评当时官场读书现状。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书与我形影相随;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只要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而永远清澈;只要坚持勤奋攻读,就会不断增长新知,好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书让我的书房四季如春,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富贵公子所能感受到的!

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读书体会,抒发了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从这首诗中,每个读者也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情景,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心无杂念和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他这种对待读书的态度和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而名传后世。

忠国爱家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

公元1449年,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共约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蒙古侵略军的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大臣徐珵因此提出迁都,此时,皇宫大堂上响起了一声洪亮的“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在这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并迅速调集各路兵马共22万大军,坚守京城,他在战略规划中,把正北面最危险的德胜门留给他自己。一个先前似乎还是文弱书生的人,似乎马上就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将领,他要用自己看似柔弱的身躯,抵挡蒙古三万铁骑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一个小小的兵部左侍郎,在朝堂上喊出了自己对国、对家、对民族的一片赤诚的决心。从那一瞬间开始,他对这个国家许下了一个诺言:只要我活着,这个国家就不会亡。他最终还是实践了诺言。可以说,当时京城内的战备是抵挡不了敌人的,是于谦的决心保住了这座城池,保住了一个国家,保住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他以一己之力,从风口浪尖拉回了整个帝国。明帝国的命运就此转变,于谦也终于放出了他那最闪耀的光辉。

于谦忠国爱家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在这里用他所作的《除夜太原寒甚》这首诗来解读。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除夜太原寒甚》这首诗是于谦在正统初年任山西巡抚时所作,以他满腔的报国热忱,不辞劳苦,励精图治。诗人自幼生活在风景秀丽、气候温暖的杭州。而太原地处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习惯,与故乡都有很大差异,更何况诗人身为地方行政长官,公务繁重,终年忙碌。除夕之夜本是合家团聚的时候,然而,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一个人在官舍中寒夜守岁,难免思乡,赋诗述怀,寄语新春。

他在这首诗中说,旧的一年过去了,面对这寒冷的冬天,远方的乡亲们不要为这轻微的寒冷而发愁,春天已经距我们不远了,似乎就在我们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细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藐视严寒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为民担当

宣德年间,明宣宗派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两省,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项,打击匪盗,救济百姓,整治水患,平反冤狱案数百起。因其亲民形象和执政声望,深受百姓喜爱和拥护。

于谦每到一个地方,老百姓听说于谦来了,大老远地相迎。于谦深入百姓当中,每次都和颜悦色地同他们谈心,嘘寒问暖,多方了解地方风俗民情,生存状况。一旦遇到灾情,立即上报,尽心竭力维护当地老百姓的利益。

于谦在巡抚河南时,听到当地流传一句俗话:“开封有两害,贪官和水怪。”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微服私访民间,查清事实,严惩贪官。对不守法度的功勋卓著的老臣,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从而官场风气得到好转。同时,于谦调查了解到河南黄河沿岸,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百姓因此受灾的情况后,下令加厚建筑堤坝,每个乡里都要设亭,亭设亭长,责令其督率修缮堤坝。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结果当地榆柳夹路,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两害”也得到了根治。

于谦在山西、河南的所作所为,政绩卓著。两个省的老百姓都把他称为“于青天”“于龙图”。当百姓听到于谦调任时,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达上千人,于是朝廷再命于谦为巡抚,前后在任共十九年。

每当我读到这些故事时,深深地被他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境界所感动。他身在官衙,始终拥有“兵民怀绥”“物阜民康”的强烈愿望和作为,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难能可贵的!

两袖清风

于谦淳朴忠厚,忘身忧国,口不言功,自奉俭约,但他生性刚直,颇遭众忌。在当时,当官的前呼后拥,尽显官威,而于谦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说他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有一次,明代宗看他生活俭朴,所居房子仅仅能够遮风挡雨时,就在京城赐给他一套西华门的府第,于谦却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明代宗不准,于谦就把明代宗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到那个府第只是看一看。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笑着甩甩袖子说:“两袖清风足够。”在这里,我想用于谦当时写的《入京》一诗,来说明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极大地嘲讽了当时官场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史载于谦被杀之后,抄家官员按例抄他家时才发现,他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清白的于谦的确像一块石灰,但他更像一块煤炭,一块燃烧自己的煤炭。人们都知道,于谦官至宰相,手握大权,却一生清白,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他做到了。今天,我们仍然看到那个坚毅的背影,一个人一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两袖清风,他在历史的路上,永远没有走远。

含冤屈死

于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从不溜须拍马,而受到排挤打击。景泰八年,石享、曹吉祥、徐有贞奸臣迎接上皇英宗恢复了帝位,坐以谋反罪名,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正月二十三,于谦就在他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从容就义,英雄的一生就在这酸楚中结束。

于谦被冤杀五年后,他的好友、同时代的又一位奇才李贤为于谦平反昭雪。被抹黑的石灰,最终显出了自己清白的颜色。宪宗年间,于谦故居被改为忠节祠。后世的万历皇帝将于谦祠的名字改为忠肃祠,并树于谦像。多少年来,于谦是如何被害的却成了千古之谜。有人说于谦被害时是被砍头的,也有人说是被腰斩的。如今在塘头老街北头德源桥向东有个“半腰巷”,巷名的来历是于氏老人口口相传的,它是纪念于氏远祖于谦的悲惨历史,于谦惨遭奸臣迫害时,是被“腰斩”于北京,所以就把这条老巷取名为“半腰巷”。

于谦虽然粉身碎骨了,但他的名号始终也没有被抹黑过。他就像一块石灰,一块从始至终都清清白白的石灰,一块在名利的火焰中锻造得更加坚韧清白的石灰,将会为这个民族永远铭记,在史册里将永远不会褪色,更会永远清白的流传后世。

福泽后人

相传于谦遇害后,其子前往冀晋交界娘子关的南峪村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到河北省于家村。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

今天,于家村有400多户人家,当地人说,其中大多数人姓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现已成为河北省知名的石头村旅游区,村子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懓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

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遥想于谦当年以石灰言志,如今泽被后世,今日于家后人秉先祖遗,将当年与世隔绝的避难之地,改造成现实的世外桃源,开放的山村。于家村独特的石头文化、淳朴的民风已经成为致富的金钥匙,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许多学生到于家村写生,画的是风景,学到的是品德。

作者单位:蚌埠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新闻推荐

整治行人闯红灯乱象必须动真格 □陈新奎

上月,一条行人闯红灯被罚款的消息受到市民的关注。据淮河晨刊报道,4月11日,在中荣街与胜利路交叉口,行人张某因...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姚医生 关 键2019-05-05 08:31
评论:(于谦是面镜子 □云新海)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