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位于沫河口的蚌五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焊花飞舞,一道漂亮的鱼鳞纹焊缝在吴延瑞手下成形。放下焊枪和面具,36岁的吴延瑞露出黝黑发亮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目光。作为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的电焊工,参加工作12年来,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焊工首席技师,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焊接合格率连续多年在公司名列前茅,被评为“珠城工匠”。
如果放在以前,吴延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取得这些荣誉。“当时我只想学门手艺,生活稳定下来,能够养家糊口。”对于吴延瑞来说,成为焊工纯属偶然,厌倦了东奔西跑的打工生涯,他想要在家乡找一份工作,恰好公司招聘,自己就这样拿起了焊枪。电焊是个苦差事,身为大龄学员,零基础的吴延瑞学起来更为吃力,但他从不叫苦喊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断练习,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焊枪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伴随着刺眼的弧光、刺鼻的气味,吴延瑞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进厂第一年便被评为“优秀学员”,多次荣获公司“十佳员工”称号,自2013年起连续五年被聘为“首席焊工技师”。
有人叫他“班长”,有人称呼他“师傅”,对于吴延瑞来说,作为一线工人首先要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焊工”这个称呼他觉得最为贴切。甘于平凡不代表安于平庸。几年前,他所在的铆焊车间接到任务,要求班组尽快掌握铝合金焊接技术,吴延瑞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项任务。到了实践环节他才发现,由于铝合金熔点低,用料普遍偏薄,板材极易被焊枪击穿,以往的工作经验几乎派不上用场。“没什么好办法,一点点从头学起呗。把自己放空,忘掉既往经验,就当自己是一名新学员。”吴延瑞回忆说,焊工注重实践,手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理论学习。那一个月,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下班后便跑到配有铝焊设备的军品车间,从调试电流、电压开始摸索,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要学就要学出成绩来,我作为班长更要带头,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才能让我们的产品跟得上市场需求。”
“这个柱子将来要沉到水里,支撑钢围堰,焊接的时候手一定要稳,哪一点出了问题,钢围堰就会往里倒……”在蚌五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吴延瑞蹲在不久前下沉到位的30号钢围堰附近,用钉锤仔细敲打钢柱,俯身倾听回声,对焊接质量作出初步判断。此时已临近中午,近30摄氏度的气温下,周围没有任何遮阴,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手套的吴延瑞已经热得满脸通红,却还是反复叮嘱大家注意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并亲自焊接钢管的关键承重部位。
“不是我要求严,这个结构未来多少年都会泡在水里,对质量的要求特别高,实在是一点差错不能有。”吴延瑞性子沉稳,遇事习惯先把方方面面考虑周到,委实算不上乐天派。但就是这样的性格,大大提高了他的责任意识。近年来,他参与了拖轮、油船、潜水工作船、客渡等多项船体及舾装焊接工作,无论是外板还是机座,他所经手的部件在后期油密焊缝实验、超声波探伤等检测中总是一次合格,焊接技术多次受到新加坡、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验船师的高度肯定。
吴延瑞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把自己所学分享给更多的员工,最大程度发挥“传帮带”责任。“这几年,车间的工作量非常大,这就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焊工,为公司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谈及此次获评“珠城工匠”的感受,吴延瑞说,这是荣誉也是鞭策,自己作为班组长,不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解决更多焊接难题,也要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他人,提高车间整体技能水平。
新闻推荐
了解央行3号令,守护金融安全 新华人寿蚌埠中心支公司解读《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12月29日发布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6]第3号),是为...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