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明
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以真善美的光芒,烛照精神,滋养心灵。画所传达的是作者关于人生、关于自然、关于世事的理解,借画为媒,与观者共鸣。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观看了近日展出的“蚌埠市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后,令我触动并共鸣的可一字以蔽之,那就是一个“新”字。
唯觉新风扑面来,这个“新”字的大印象当由四个方面构成:
一是新风貌。参展的作品国、油、版齐备,水平虽是参差不齐,但每张画都能真诚地画自己,不以尺寸拼高下,不以主题论长短,真诚地表达自我,不追时风,这是难能可贵的。什么是时风?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在2010年第七期《美术》上就撰文指出,当下画坛“制作风”盛行,令人堪忧。此风流行了近十年,究其原因,是所谓“高规格”、“高层次”的各类展赛在一个时期内“隆重推出”了一批批求细、求像、求做、求工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反过来刺激了一批画家紧跟其后,于是画是越画越大,越画越工,所谓绘画性、原创性被挤兑得“苟延残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蚌埠的中青年画家们能坚守规律,画己之所感以求自家风貌,精神可嘉。其实,个人的风格是画作“垒”出来的。所以,画家要沉得住气,甘于寂寞,画他一千张,不行画三千张,不由风格不造访你。当然要倾心画、画真实感悟,生活像“万花筒”,只要留心,总会有好画。
二是新追求。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展出作品大部分去除了陈腐之气,有时代的当下呈现。这种新追求、新呈现或止于技法、或显于形式、或聚集在题材和内容。新与旧的实质,表现在美术作品上就是破与立的问题,传承不等于不创新,创新也不等于不继承。这个问题争议了一百年。吴冠中说“创新就是斗争,不能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破”与“立”的“斗争关系”上,“破”是过程,“立”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展出作品以“破”求“立”的追求鼓掌点赞。
三是新表达。在技法层面上,此次展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陈衡恪先生说得好,“画这东西,是性灵的,是思想的”,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只要是能够帮助画者真实地传达其真性情、真思想、真感悟的,可以不拘于法,古今中西,只要能应用和驾驭,都可携来入画,古贤画论不是说“心与手相凑而又相忘者神之所托吗”,也正是在这种心手相应之间,画之神采才能毕现。
四是新力量。此次参展的美术家,除特邀的蚌埠市知名画家外,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他们是蚌埠美术的中坚,这股新力量的着力处,势必影响蚌埠美术的方向和未来。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曙光。因为,梁启超早说过,好的艺术须有两大要素:“第一要‘不共’(作品完全脱离摹仿的套调)”,“第二要‘真’(作者的实感全盘的表现)”,以此视角来看“蚌埠市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的作品,肆意的色墨、意外的构图、张扬的个性洋溢其间,让人欣喜。当然,这种风气也是对一些沉溺窠臼无法自拔者的警醒,毕竟,时代性、原创性是艺术的内在规律。
作者单位:蚌埠铁路公安处
新闻推荐
自工作以来,特别是结婚有孩子后,工作、孩子、家务繁忙,再加上互联网迅猛普及和发展,智能手机的便捷,冲击了我对纸质...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