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蚌埠 > 正文

风吹过七千年的余响 探双墩、禹墟

来源:淮河晨刊 2020-05-14 08:20   https://www.yybnet.net/

双墩文化遗址(资料图片)禹墟遗址(资料图片)□君娃

已经有无数人到过双墩文化遗址了,我才如梦初醒驱车赶到。初冬乡郊的路上,农人不知忙着什么,总之他头都懒得抬,随手一指:就搁那拐子(蚌埠土话,“就在那里”的意思)。

“那拐子”是一处原野。原野上有现代石碑,书写着“双墩文化遗址”,它作为遗址的标志以及被认可的勋章高高耸立着,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人物雕塑和器物围绕着它。没有什么悬念,从市区到这里只用了二十分钟,我确定自己站在了7300年前的史前遗址上。

皖北的风,也没有悬念,它只管带动着原野上的芦苇瑟瑟作响。风在远古时代是链接天地的工具,《山海经》中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当你独自在旷野,听这风吹过七千年的余响,还是会有所触动,你惊奇的发现,那枚被奉为淮河流域人文始祖的陶塑纹面人头像,俯视着你,正露出雍容神秘的微笑。

绕到石碑的背面,是后人刻上去的诸多更加神秘的刻画符号,它们曾经大量出现在七千多年前的碗底部,无论是行走的猪还是钻网的鱼,哪怕是一枚树叶呢,都高度提炼又栩栩如生,甚至可说浪漫;这些神秘的符号聚集在一起,便如同远古的巫师借助了风,向天地发射出邀请神和祖先的咒语;然而此刻,没有了巫师,风便吹不动它们,它们在这块高耸的碑上聚散着阴阳,负责给你无尽的遐想,也给艺术家无穷的创作素材。

整个双墩文化是建立在考古上的。

在外行看来,遗址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们呈现的是考古挖掘的布局,那些规整的几何形状的坑里,埋藏着七千年的愁绪,而这七千年的愁绪不过是一百万平方米遗址的冰山一角;因此,双墩文化从一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就极端神秘,它是远古的,新石器的愁上面还累加着春秋的愁,它同时又是新的,因为远古的愁绪上又新添了唐宋的愁和现代考古人的愁。

其实,所有的愁绪都在于我们惊羡七千年前先祖的创造力,同时又无法真正揭开它的面纱,陶塑纹面人头像是酋长还是巫师?抑或既是酋长也是巫师?他(她)头顶的雕题是星星还是太阳?六百多枚刻画符号,仅仅是记事还是艺术创作?大量的动物骨骼和陶器碎片,是祭祀还是填水造陆?

无论如何,史前历史背后,有些秘密永远湮灭在七千多年时间里了。在寻找与确认的过程中,我们直面了历史的辽阔,却又无法抵达历史,这是一种纠缠,当这种纠缠始终困扰我们的时候,你会有更重要的收获。

你发现,沧海桑田,千秋万代,孕育了双墩文化的淮河两岸,不仅有着你可以看见的现实火热,还和如此古老的文明共存,它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历史进程,让我们产生了,对中国文化源头方面崭新的思考……

复转身,驱车再至禹墟。

禹墟的发现是“禹会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语出《左传》)的考古支撑,所以,当沉睡在地下四千年的祭祀台重见天日时,便为这片沧桑的土地注入了旷代的忧伤。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忧伤呢?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名《涂山》的七绝:

川销攴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黄熊庙也就是鲧王庙,也叫崇伯观,为祭祀禹父鲧王的庙宇,位于涂山西麓,现已夷为平地。大禹的故事代代相传,文人骚客作诗者众,明杨瞻有《谒夏禹祠》云:

云绕涂山晓色浓,千年老树肖盘龙。

涧流石母生苔绿,玉产仙岩映日红。

山顶寒鸦巢禹穴,林间落叶舞西风。

万方洪水归沧海,永赖当年疏凿功。

事实上,诗里的忧伤远不及传说来的彻骨,传说大禹一门三代均为石生。禹之父鲧系裂石而生,鲧治水失败被处死,三年不腐化为石,后人以灵刀剖之,生禹;涂山不仅是禹会诸侯之所,也是大禹婚娶之地。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女娇望夫化石,忧伤的禹对着石头说:“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所以,大禹,这个名字几乎可以直接替代“奉献”的含义。

念及这些传说,登上涂山,并不见乌鹊寒鸦,倒是禹同女娇初会的桑石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享受阳光从后脑勺悄悄钻进脖子里的感觉,目光所及处,并不都是山,还有平原,平原尽头是森林,森林的线条隐藏在大自然的构图里,让你想象“夏之兴,源于涂山”的豪迈。目光收回,淮河就在眼前,都说她伤害过人千百次,才有大禹为之殚精竭虑,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前所述,妻子望夫,化作石像,石像就在身后不远处。可是此刻无法想象淮河的暴怒,她在那里,敦厚和善,母性十足。她吸纳着所有过往,七千年风雨雷电,人间是非,爱恨情仇,她一点一点积淀和淘洗。

于是,想到我们的城市——蚌埠,南北方既于此以这条河为分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又在这里过渡交融,包括自然禀赋和人文创造,形成了鲜明地域文明特征,它如此丰足,甚至复杂。这些丰富,被表述为“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物产”“精神”,我们称之为“淮河文化”。

风把天边那朵犹疑的云霞运到遥远的岸边,这一刻的淮河,低婉回旋,如梦如幻,触手可及。枯叶飘飞,果真有一只乌鹊从眼前掠过,发出了一些声响,然后是不可思议的宁静。

迤逦着下山,这条山路并没有多长,然而历史没有尽头。

作者简介

君娃,学名沈君。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发表文字百万。著有散文集《子非猫》(安徽文艺出版社),并获27届孙犁散文奖散文集优秀奖、蚌埠市首届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有文字入选2017《中国爱情散文集》(内蒙古出版社)、《文字是一种纪念》(安徽文艺出版社)。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理事。

新闻推荐

应急演练提升电网可靠性

为了确保输电线路迎峰度夏安全运行,近日,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组织开展输电线路突发设备事故现场应急演练。此次演练...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风吹过七千年的余响 探双墩、禹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