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回家喽!”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上午,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工作人员齐聚虎山,一起见证这里救助的六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放归大自然,护送它们拥抱蓝天,重回野外的家。
送红隼重回蓝天
在放生现场,记者看到,红隼眼睛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看上去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记者了解到,放归之前,工作人员会为它们进行最后的体检,确认它们情况稳定,具备放归条件和野外生存的能力。随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特制的便携箱里,带到虎山上一片空旷地上准备放生。
“红隼属于隼科,是一种城市里比较常见、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在城市繁殖的小型猛禽,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善于在高空瞄准、捕捉地面的猎物。”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负责人钱永凌说。
这几只红隼是怎么被救助的呢?钱永凌说,有三只是热心市民捡拾到后,送到救护站的。还有三只是施工人员在龙子湖区碧桂园小区施工时,在一处在建的楼幢阳台处发现了3只幼隼。由于当时幼隼的生命状态需救助,工人立即联系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到施工地进行了察看后判断,因疫情影响该工地停工期间,一成年隼在该楼层阳台“安营扎寨”,下蛋孵化出3只幼隼。复工复产后,施工工人活动频繁,机器运作噪音大,严重影响了成年隼和幼隼的生活,如不及时对幼隼进行救助,将给该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5月中旬,在工地施工人员配合下,3只嗷嗷待哺的幼隼被送往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这也是该站首次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救助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让幼隼在安全的环境里养精蓄锐。调养了一段时间后,救护人员观察到它们已经长大,飞行正常,具备了回归野外的能力。
“回家喽!”救助人员打开便携箱,小心翼翼地将一只只红隼捧在手中,用力向上一抛,只见一只只红隼奋力展开翅膀,迅速飞上了天空,动作快得就像一道“闪电”。
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近年来,蚌埠以其秀美的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八方来客,其中不乏休憩“驻足”的各种野生动物,人们也很享受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全民救助成为新风尚。
“上个月,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挂牌成立,设立在张公山动物园内。作为省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主要负责皖北邻近地区救治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分片落实省级收容救护机构职责。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主要职责是负责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今后皖北邻近地区的市民们可以将捡拾的野生动物送到救护站收容救护。工作人员对野生动物进行检查救治后,确认无碍的话,再将它们放回大自然。”市园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樊融介绍,随着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一旦发现有受伤、受困或落单的野生动物,很多市民都会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使野生动物及时得到救助,重新回归大自然。每一只野生动物被送到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后,都会被制订合理的救助计划,对具备放归条件的动物,进行野外生存评估后都会选择合适地点放归。对不适合野外放归的本土动物,将进行合理安置。
正值世界环境日,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将具备野外生存条件的野生动物进行放生,这也是该站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野生动物放生的活动。
同时,市园林管理处再次呼吁广大市民,爱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如果发现带病或者受伤的野生动物,要及时救助,禁止捕捉、打猎这一类的违法犯罪行为。广大市民应该关注我们的大自然,将保护野生动物的口号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可拨打110,对其进行及时、科学的救助和放生,让野生动物们都有一个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巩固提升全市文明创建成果 曹哨兵调研文明创建工作
本报讯(记者苗成韬)6月5日上午,市委副书记曹哨兵深入蚌埠市部分生活小区、农贸市场、沿街商铺,调研文明创建工作,...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