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大建设的号角骤然响起,城市的前行脚步不会停歇,发展是城市的必然,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城市新旧交替的更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蚌埠的前身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淮河铁路桥落成以后,极大地改善了渔村古渡的颜貌,正是有了这座桥,津浦铁路得以贯穿中国南北,从此,蚌埠也一跃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正红的集政治、商贸、文化和军事为一体的重要新兴城市。
记得有屈指可数的行走蚌埠,多是乘坐老旧的公共汽车一路颠簸、一路扬灰驶向市区。那时,淮畔之上还没有建造公路桥梁,必须要从淮河的北岸过轮渡才可进出市区,沿着淮河大坝湿漉漉的砂石路来到了渡口边缘,在我的认识中,轮渡就是一艘超大的船,它看上去格外硕大平稳,待客车冲了上去,我这才感受到了轮渡的承载力多么的强大,即使是有些摇晃,但也不会感到惧怕,过了会,风平浪静时,站在轮渡上感受晃晃悠悠的摇摆不定,也是一种别有的体味。
城市在发展中,人民的生活更要加以改善,为了解决淮河两岸的出行问题,政府部门经过认真商榷与选址,初定为在解放路毗邻淮水之上建造一座大型公路桥梁。
解放路淮河大桥又称拉丝桥,是安徽省境内淮河上第二座特大公路桥梁,于1989年建成通车。桥的主要结构为应力钢筋混泥土斜拉桥,全长752米。在那时,这样的桥在民众的心里算是超大的桥,此桥由许多个钢索拉伸,径直伸延、规则有序地排列成叠网状,一头扎进了桥体根深抓牢。
因为桥梁的修建,人们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改变,出行便利。几番辛劳耕耘过后,经济利益的收获颇丰,最大化体现了民众那一份饱满的热情与期许,出于对大桥的敬仰,在人们的心里,桥梁的功绩早已深深扎进了心底!大桥的耸立,蜿蜒曲折于淮河之上,这时的桥,如那任劳任怨的老牛,弯腰弓背承载着过多的负重,没有怨言,更不会有一丝的抱怨。看着雄壮巍峨的大桥,让我想起了父亲般坚实的脊梁,为了千千万万的儿女们,他甘愿付出心血,用一种坚韧的精气神担起城市的嘱托,咬咬牙,使出全力,挺直脊梁,付出终究会有收获和回报,让淮河两岸的人们感受到了桥的无私馈赠,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座桥与城市的兴旺发达是不可分割的,桥是城市不断崛起的见证者,更是助力城市日益兴盛发展的功臣。淮河的倾情围绕无法阻碍人们的建造,仅仅一座桥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和需求,过了多年以后,在淮畔之上又先后建造了几座大桥。城市的内网离不开众多立交桥的映衬与延伸,这种立体交叉的场景格外壮丽醒目,犹如盘龙飞舞、羽翼展翅,白昼的穿梭不断,像粗犷的汉子振臂呼喊,夜晚的安宁娴静,像婀娜多姿的女子翩翩起舞,这样的配比,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壮美!
俯瞰淮水之桥,气势如此恢弘,格外醒目,格外激昂,看路网四通八达,看桥梁排列有序,感叹,这是人为的杰出馈赠,这是城市的坚韧脊梁!
新闻推荐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禹会区分局工作人员深入大洪山国有林场、涂山风景区开展巡查,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禹...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