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杆秤这门手艺,曾在大众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孩时记忆中,常见修秤师傅挑着担子穿行在集贸市场、大街小巷,但随着电子秤的出现,如今却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日前。在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中心菜市一店铺前,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他叫李国齐,今年69岁,自13岁学做杆秤以来,已经坚持了53年。
“缺斤短两的秤我从来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做秤就是做人! ”李国齐老人介绍,做一杆秤的工序有二十几道,除了开始的选料、加工,最后的抛光、打磨、包铜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再嵌上铜丝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等将秤花固定、磨光……
制作杆秤是李国齐家祖传的手艺,从13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以修理和制作杆秤养家糊口。20多岁李国齐进入县城的二轻局单位,但制作杆秤的店铺一直开着,上个世纪80年代杆秤的生意很好,再加上祖传的精湛技艺,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杆秤生意便逐渐没落,不断地受到电子秤的冲击和挤压,以前每天可以卖出近五六十把,而如今一天能卖出五六把算不错了。
“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也没人愿意学。 ”谈起这门手艺的传承,李国齐语气中满是落寞。他曾将杆秤的制作工艺教授给自己的小孩,但没学多久,看着日益寥落的生意,三个孩子先后转行做起了其他买卖。
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商贩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秤,待买卖来时,随手挂好秤砣,货物朝秤盘一丢,一提秤杆,“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高高翘起的秤尾,生意也就做成了。这样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随着电子秤的盛行,杆秤也将必然退出历史的舞台。特约摄影李向前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影报道
“缺斤短两的秤我从来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做秤就是做人! ”李国齐老人如是说。
古老的制秤工具,带给老人的不仅仅营生的收获,更多的是对秤文化理解。
▲
秤杆成型后,分度秤星是门“核心技术”,丝毫不差。▲ 修秤、制秤要用心,刀及心至,精雕细琢。
李师傅如今收藏了数百支不同时期的杆秤。
新闻推荐
网上年检服务企业
五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